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生活的感受:眼

大智教化:生活觀  0140

1 生活的感受

1

「眼、耳、鼻、舌、身」是人們身體上擁有的五種官能,佛家稱作「五根」或「五識」,跟它們相呼應的,則為「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或「五欲」;平日過生活的種種感受,大致依此而發。與其說我在此宣講佛家思想觀念,不如把佛家看成亦是從常識出發在思考問題;拿佛家及儒家的「話頭」當引子,正是我舖陳自己常識之見的「方便法門」。我是如何知道這些觀念的?當然有部分為道聽塗說,不過大多通過讀書而來。盲人必須點字觸讀,我則像許多人一樣經由肉眼閱讀。然而讀書雖然由眼攝入,卻需要有心為之,否則容易視而不見。

    一旦用眼就必須費心,如此才算真正「看見」。說到閱讀,我小時候被老師規定要讀《國語日報》,還得在旁邊寫註腳和心得。出社會後有三年到雜誌社當記者,更養成我早晨固定會瀏覽六種報紙的習慣。如今人們多半無暇閱報,改由電視記者在晨間新聞中代為宣讀頭版標題,只能說聊備一格、聊勝於無。有段時間我在中南部的專科學校任教,自願去教五專一年級「公民」課,希望對孩子們潛移默化;沒想到他們的課外讀物卻是《蘋果日報》、《壹週刊》以及漫畫書。這些都屬於訴諸圖象而非文字的「眼觀」材料,吸收容易解讀難。

其實電視的性質也是一樣,信息源源不絕地流入我們的眼界,卻不易觸動心聲;人們不是被煽動得激情狂熱,就是被消磨得冷漠無情,唯一缺乏的則是深思熟慮、同情共感。傳播學者稱這種來得快、去得快的影象流轉為「冷的媒體」,它缺乏人心的熱情參與,以致稍縱即逝。我自軍中退伍下來,先在風花雪月的電視臺工作,編些軟調雜誌,因為覺得生活裏一片鏡花水月總成空而離開,選擇走入書堆讀博士學位,從而任教至今。如今閱讀、觀想、教學、寫作成為我的生活重心,我仍在不斷眼觀四面。其實觀四面還不夠,應該是觀六面,包括前後左右和上下。

「上下四方之謂宇,古往今來之謂宙」,宇宙便是我們身處的天地時空。《易經》稱「天、人、地」為「三才」;人既然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就應該學會如何頂天立地。不過一個人即使有心頂天立地,倘若缺乏宏觀的視野,還是會像井底之蛙一般,成就不了大器、發揮不出大氣。大家都說眼睛是「靈魂之窗」,由此可見,觀看行為必須接受心靈的指點,方能有所得。至於有人相信「眼見為信」,也有人認為「眼不見為淨」,這些都是過與不及的想法。眼睛看見的往往只是第一印象,必須配合其他感官的協調聯繫,再加上心靈的主導作用,始能全盤把握。

長期以來我持續在學校裏及社會上推廣生命教育,以尊重、愛護、欣賞各物種的生命教育,相當強調體驗活動的重要。記得有回在一所國中引領老師們進行體驗活動,一是用肉眼去分辨放在不遠處的盆花究竟是真是假,另一則是矇上雙眼用其他感官去從事各種動作。前者是要大家注意體會植物的「生氣」,後者則希望伙伴們設身處地想像失去視力的人之處境。大多數人都擁有健全的視力,作為一個「正常人」,許多事容易想當然爾。當然我們要慶幸自己具備一雙鋭利的眼睛,但是世界並非光用看的;人生還是必須穿透感官限制,始能達於心領神會的境界。

一般情況下,眼睛存在的目的,還是為了觀看;如果不需要觀看,是否就用不著眼睛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據說有一種生長在撒哈拉沙漠中的鼠輩,壽命不長,又整日生活於地洞中,一輩子不見天日;擁有眼睛除了會進砂子外,完全是多餘,因此器官逐漸退化,竟然成為無眼生物。至於大近視動物蝙蝠,靠聽覺而非視覺來飛行,也是生命適應環境的例證。而這些都是善用眼睛的人類,很少體驗到且很難想像到的事情。有人說男人天生好色,女人則不然;但是女人對男人的毛病有所體認,因此會主動「為悅己者容」。關於男人好色這一點,有實驗佐證。

美國心理學家讓男女受試者看快速放映的幻燈片,其速度已達到視而不見的地步,然而當圖片中只要出現女體,男性受試者的瞳孔卻會不自覺地放大;類似情況在女性受試者身上,卻無顯著反應。男人不但好色,更喜歡引用「食色,性也」之說,來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此話並非孔子所言,而是來自主張人性非善非惡的告子。其中的「色」字亦非純指女色,乃係最大範圍的「欣賞美好事物」,亦即「好好色」。眼睛存在的目的,並非「目迷五色」,而是希望修養到「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境界。我們每日舉目所見,難免視覺污染。如何撥雲見日、海闊天空?但憑方寸之間的反身而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