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執著:癡
「貪、瞋、癡、慢、疑」等五惑,是每個人多少都具有的毛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些毛病發作過了頭,便會帶來執著與煩惱;稍微發作頂多引人嫌,倒也無傷大雅。我道「癡」便是執迷於某一件事物,回想自己年輕時,也曾經著迷於看漫畫、收集郵票和泡泡糖畫片,以及到處去找藝術電影觀賞等等;這些行徑與今天的動漫族、宅男宅女、偶像粉絲等狂熱現象,基本上類似。只是半個世紀下來,幾個世代的轉變,如今的癡迷事物可以大幅商品化,不免令人咋舌。我小時候收集畫片,為的是想換一臺腳踏車;結果車子始終沒換成,畫片倒保存至今,也算是見證我的「一度癡」。
癡迷一件事有時會上癮,若是犯法自然不妥;但是成為一種癖好,在民主自由社會裏,只要不擾民,大家也盡量包容之。像國外有人是易裝癖,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但是戀童癖牽涉到斲喪兒童身心,理當繩之以法。不過癡迷某個主題,最後成為專家,倒也算好事一件。例如臺灣有鐵道迷、飛機迷、公車迷、蘭花迷、金魚迷、咖啡迷等等,都足以形成小眾文化,甚至出版專研此道的期刊雜誌,用以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形之下,我好像對什麼都不帶勁、沒長性,更甭提癡狂成迷了。我維持得最久的興趣是集郵,大約在十年左右,到上了大學便逐漸淡出。
就像我寫文章一樣,隨興所至,信手拈來,沒有「非如此不可」的存在理由。我對人生不夠豁達,總覺得自己濃得化不開,卻又無法像某些人由癡成癖進而變作專家。我追求雲淡風輕的生活,對很多事情淺嘗即止,也就難以體會個中三味。為我而言這樣也好,不曾執著就沒有遺憾。看看茫茫人海、芸芸眾生之中,有人渾渾噩噩,有人庸庸碌碌,有人汲汲營營,為的不外名位、財富、權勢三者。捫心自問,我不太在乎名位,賺錢則是為了養老;至於權勢,更是唯恐避之不及。我天生崇尚自由,雖然生在軍人家庭,卻從未考慮從軍報國。
嚮往自由令我不喜歡管人,更不情願被人管。我很慶幸當上大學教授,得以自由自在;回想二十五載正式教職生涯中,有一半坐在主管位子上一事無成,另外一半則坐在書房裏寫出二十五本書,你說我該選擇那一種生活型態去擇善固執?我從事寫作無意沽名釣譽,但的確有心文以載道、著書立說,目的則為移風易俗、推陳出新。我先後努力推動生死學和殯葬學的學理建構及社會實踐,就是希望提倡「輕死重生、厚養薄葬」的觀念與作法。再往深處看,其實說穿了,是想先打破自己貪生怕死的無明執著,然後推己及人,以破除人心迷障。放眼看週遭聞死色變的人不在少數,我就知道事情還大有可為。
現今還可以看見兩種狂熱,那就是政治與宗教。政治與宗教跟人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有為有守可以成為進步的動力,一旦形成狂熱行動便會帶來浩劫。古今中外的殘酷戰事,大多屬於野蠻癡行;至於「以戰止戰」的說法,則更是癡人說夢。「癡」字在人們心目中,原本就帶有某些負面意義,要扭轉乾坤很難,但我們還是可以在理解上滲入一些積極的元素。說別人癡心妄想,雖然意味執迷不悟,卻也能夠用此去激勵一個人擇善固執。例如孩子成天沉迷於電玩中,還想一路玩上大學;過去我們會罵他癡人說夢,但如今總分個位數就有機會考上學校,也就不算作夢了。
倒是進入大學後,如果針對個人興趣全力以赴,說不定還會大有出息。臺灣自從出了一個全球電玩大賽冠軍後,連大學都成立了設計遊戲軟體的系所;一旦大賭場來臺投資,博奕相關科系也會應運而生。過去大家都認為,沉迷於酒色財氣中不可救藥;曾幾何時,吃喝玩樂都成為大學內講授的課程,這次第又怎一個「癡」字了得?癡心也有令人稱道之處,像對愛情長跑堅持到底的人,我們都不吝給他們祝福。其實我一開始就指出,「五惑」都是個人的小毛病,不過分便無傷大雅,過分則煩惱痛苦隨之而來。
像在情場上失意的人,如果能夠好聚好散,也就來日方長;若是非要執著得你死我活,就註定沒有明天。記得有兩則新聞,一則是離婚律師當街砍死現任女友,結果被判處無期徒刑;一則是離婚醫師明知故犯去嫖雛妓,被依法起訴。律師和醫師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在社會上人人稱羨的專業人士,只為一時執迷,不但身陷囹圄,連大好的前途也一併葬送,可謂得不償失。至於一些曾在商場或政界叱咤風雲的人物,犯罪後竟然選擇潛逃出境,從此終生流亡海外,不願面對法律責任。這究竟是癡迷還是頓悟,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