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生活觀
02∕40
1 生活的感受
1-2
耳
我開車時喜歡聽廣播音樂節目,節目永遠是新鮮而被期待的;有時流進來一段熟悉的曲調,整個車子裏便充滿了生氣。當然開車上路聽廣播,還是出於想知道路況。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連每天行經的路程,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要緊的是不能耽誤工作,焦慮的心情由此可見。耳朵長在腦袋瓜子兩邊,自然不只是拿來聽音樂消遣的,更重要的為平衡身心所用。如今媒體界講究「平衡報導」,以維護閱聽人「知的權利」。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凡事多方探聽,再加以深思熟慮,莫要盡信流言耳語及道聽塗說,無疑是自我保重的基本修養。
人類天生兩隻耳朵,左右各一,就是希望我們在人生旅途上盡量維持思緒的平衡和諧,擇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但是有時候要想維持平衡卻不可得,那便是置身舟船、飄洋過海之際。我曾經去馬祖授課,有回上完課發現飛機遇霧整天停航,必須多待一夜。次日情況未見改善,只好改搭輪船,花八個小時橫渡黑水溝。由於碰上颱風逼近,海象不佳,我們乘風破浪卻無法同舟共濟,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吐成一團。我睡在上舖,足足躺了七小時不敢動彈,總算未吐而有驚無險地回到臺灣。下船時看見週遭的人一副病懨懨的樣子,全是中耳失衡惹的禍。
乘大船渡海算是生平頭一遭,但只有收錨出航和鳴笛進港各半小時,感到景色怡人、心情浪漫,其餘中途時段皆苦不堪言。原因是碰上七、八級風浪,卻無處可逃,這才讓人真正體會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更顯示出有機會「走自己的路」確實彌足珍貴。年輕時很嚮往能夠不媚俗地走自己的路,因此對存在主義思想十分認同,甚至為此報考哲學系。後來感覺哲學道路走得不是很順遂,多少有些洩氣。近半世紀過去了,我終於有所領悟,理解到人一方面雖然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另一方面仍必須盡量做到頂天立地;這也是孔子「盡人事,聽天命」的道理。
孔子的生路歷程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以此對照我自己的學思路徑,階段上大致相符,只是個人資質魯鈍,每一階段彷彿都要晚個五年才開竅。如今已年逾六十,的確逐漸耳順而非耳背。就字面上來看,「耳順」的相反應該是「耳背」。說到耳背,也就是聽覺不靈敏,我倒是遇見過不少有此問題的長者,說話必須對著他們嚷嚷。在大庭廣眾之前大小聲,別人還以為是發生了什麼事。不過耳背也有其好處,像聽不清楚此起彼落的噪音,也可以免去一些無謂煩惱。
五官中眼睛與耳朵所產生的視覺和聽覺作用,乃是人們接受外界訊息的主要管道,因此我們總是被要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避免以偏概全。問題是人往往有一個毛病,就是看見自己喜歡觀看的事物,聽到自己樂於聽聞的消息,從而陷入自以為是而不自知。以科學研究為例,科學家提出各種假說,然後用實驗去「證實」它們,甚至不惜作偽。但是卻有哲學家強調,真正的科學研究並非去「證實」什麼,而是應該「證偽」,亦即盡可能為自己的想法找漏洞,直到找不出重大缺失為止,從而形成暫時性的科學理論。
這裏所彰顯的,正是一種「自我批判」精神,用於平常生活之中,可以幫助我們日益精進、更上層樓、止於至善。許多人都同意「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的說法,卻很少虛心將之用在自己身上。人生要想恢宏開展,首先就必須破除自以為是的盲點。人的重大盲點之一乃是固執己見,聽不得逆耳的忠言;而忠言之所以逆耳,多少因為它觸及一個人心之所虛的弱點。如何化心虛為虛心?首先要具備一定的自覺;自覺不完美,因此有改善的必要。平心而論,人生之所以有意義,正是因為人生並非十全十美,從而出現日新月異的可能。
孔子到了六十歲才覺得「耳順」,沒有什麼聽來逆耳的言說,表示他的人生已經步上「無過與不及」的中庸之道;至於真正臻於出入自如、收放自如的「從心所欲」境界,還得再等十年。孔子共活了七十二歲,終其一生不太得志的他,甚至形容過自己為「喪家之狗」。但是如此一位為人師表的教書先生,卻為整個人類文明帶來無比深遠的影響。理由無他,孔子用不斷反身而誠的工夫,跟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形成一部不朽的《論語》,將彼此的生命提昇至海闊天空的高度,從而照亮全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