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生活的執著:貪

生活的執著:貪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身體官能及其感受,搭配上「色、受、想、行、識」等身心方面的領略,便構成生活中各種利弊得失。接下去我想先挑選一些生活的弊端缺失來談,也就是對於生活的執著與沉淪之處加以發揮。中國佛家思想源自於傾向出世的印度佛教,其所看見世俗人生多為苦海及火宅,世間似乎沒有甚麼好留戀的。因此他們對於人生的陰暗面講得較多,我姑且拿來借題發揮,希望人們深切反省、自我惕勵。至於人生的光明面,以及可以積極有所作為之處,儒家的討論相當豐富,我留待後文系列舖陳。

現在要談的「貪、瞋、癡、慢、疑」,佛家稱為「五鈍使」或「五惑」;「使」指煩惱而言,也就是執迷於事象的種種困惑,它們包括貪心、生氣、癡迷、驕傲、猜忌等,這是人人都會犯的毛病,值得進一步推敲。一個人陷入貪婪無度當然不好,但妙的是佛家講的「貪」原本指向「五欲」,也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些正來自「眼、耳、鼻、舌、身」。五欲由五官而來,要人不貪,必須切斷這些欲念,大家或許只有出家去修行。問題是我們大部分人對生活不可能徹底割捨,於是只好跟五欲和平共存;而此時強調不貪婪,只是「不過度」的意思。

什麼是過度?我小時候聽到的一句話即含有此意:「貪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當然自不量力,但是大蛇的確有能力把兔子等小動物吞進腹內慢慢消化,足見蛇類耐力無窮。對於五欲部分,老子古有明鑒,他發現「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因此勸大家盡量「為腹不為目」以「去彼取此」,亦即重視內心樸實生活,揚棄外在浮華誘惑。此處言及老子,老子的思想足以代表道家,另外一位偉大的代言人則是莊子;他的人生境界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切都可以超然於物外,這就是不貪。

中國思想主要分為儒、道、佛三家,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則主張避世;當佛門弟子選擇出家以無求於人,道家人物則更進一步,達到既無求於人亦不為人所求的高妙境地。不過在現實人生中,大部分像你我之屬的小市民,無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有求於人,亦不時為人所求。這種情況可謂煩惱不斷,當然希望去之而後快;但若終其一生皆如此,將如何是好?例如為民公僕的軍公教人員,以及各種服務業,幾乎每一天都必須跟別人產生關聯,要如何方能化危機為轉機、化煩惱為菩提?我的常識之見主張「有所為,有所不為,為而不有」,學會適可而止,懂得隨時放下。
   
貪戀五欲雖然是身體上的過度接觸,比方說大吃大喝等等,但它所帶來的其實是精神上的滿足。例如勸人戒菸,對方明知抽菸傷身,但表示不抽菸更傷心,所以總是剪不斷、理還亂,難以根絕。此刻不是要他徹底斷念,而是希望他瞭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適可而止。在我看來,「色、聲、香、味、觸」五欲並非大問題,另外一種「五欲」的說法,比較值得改過遷善,那便是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和睡眠欲。其中飲食欲可歸入色身五欲化解之,色欲留待「戒淫」時再談。至於睡眠一事,偶爾貪睡絕非罪過,反倒是睡眠太多有礙健康。以下我想談的,只有貪名與逐利二事。
   
    平心而論,若要我在名與利二者之間做出選擇,利對我較具吸引力,但也不至於到一心逐利的地步。而貪名之事則是唯恐避之不及,理由無他,「人怕出名豬怕肥」。事實上我也沒啥名氣,偏偏姓氏特別,讓別人見到不注意也難。還有一樁困擾之事,那就是名字倒過來唸竟然跟一位同姓的名導演同音。這位導演比我年輕一輪以上,但是名氣卻大得多,以至我走到那兒,都有人見到姓名卻喚錯。更離譜的是,有些學生我教了一學期,到頭來繳作業卻連我的姓名三個字全寫錯,你說我要不要當掉他?姓名雖然只是代表一個人的文字符號,但是名實相符乃是對他起碼的尊重。無奈我也不善於記住別人的姓名,說來著實慚愧。

    談到利,不外賺錢養家活口;雖然我也偶爾買張彩券作場發財夢,卻不會癡心妄想大富大貴。倒是總有些讓我不平則鳴的涉利情事,一是身為薪水階級守法繳稅,卻不時看見高官不清廉;二是同樣身為教師,私校退休年金與公校有天壤之別。這些事情看來甚小,卻都是我們這些小市民的真實體驗感受,也都屬於常識之見。如何把直覺的常識之見轉化為領悟的智慧觀照?我主張「退一步海闊天空」,也就是簡化與淨化自己的心境;沒有太多求索,亦即「不貪」,就不至於太大的失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