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領略:識
許多人都聽說過這個故事:風吹旗飄,小徒弟曰旗在動,大師兄表示是因為風吹而動,師父則很有智慧地指出,真正在飛動飄搖的,不過是人的認知心、分別識而已。換句話說,是我們的意識狀態反映出外在世界的各種活動,從而凸顯了意識的重要性。中國也有推崇「心性」的思想,自孟子以降,至王陽明的「心學」達於高峯。王陽明主張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而這與他的生活經驗有關。據說陽明先生年輕時奉行「格物致知」的道理,就去觀察竹子生長的過程,因為不得要領,所以累出病來。病癒後頓悟向外探索無益,反身而誠,捫心自問,發覺良知通曉一切,人生實不必再向外馳求。他雖然在思想上傾向唯心,在立身行道上卻相當積極進取,曾帶兵打仗立下戰功,深為蔣介石總統所推崇,乃將臺北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今日的陽明山是賞花好去處,古代陽明先生亦曾與友人入深山尋幽訪勝,見一美麗花朵綻放如虹,遂悟花開花落之世事無常,而鮮花映入吾人眼界心田,又彷彿為我所生。這種論點叫「萬法唯心造」、「存在即被知」,有人視之為對偉大人心之作用的肯定,有人則斥之為人類中心的自我膨脹。雖然唯心觀點反映出某種哲學上的深度,為哲學家所嚮往;但是把旗幟飄揚和鮮花綻放,僅止視為吾人一心之發用,也未免太不識「實物」。依常識推想,萬事萬物的活動,原本跟我們無關;而當人心識得,從而有所聯繫。人若意識到一件事,更以意志力去改變它,世界也就出現了變化;不過讓「萬物靜觀皆自得」,也沒什麼不好。
哲學上的「唯心論」與「唯物論」,都執著於那個「唯一」的解釋,以致二者互相對立。就像男女雙方對愛情中肉體與心靈孰輕孰重的爭議類似,其實二者立足點並非一致,若是嘗試對話,甚至有互補的可能。唯物論相信一切存在的基礎乃是物質性的,精神活動屬於上層建築,受制於物質條件;這是很根本踏實的看法。唯心論則認為物質世界變化莫測,終將歸於虛幻,唯有一心之發用可以不變應萬變,心靈的作用既切實又恆久;這是很理想崇高的看法,也因此唯心論又稱作「理想主義」。
唯物論由下往上看,發覺精神性的事物不免掛空;唯心論由上往下看,感到物質世界太過瑣碎。但是仔細想想,人的生活脫離得了物質與精神嗎?此刻唯物與唯心最好是往中間靠攏,將物質與精神世界融會貫通,進一步尋求去蕪存菁、推陳出新的可能,這才是有意義的生活途徑。講到精神、心靈,就要談到本節的主題「識」。佛學裏有「六識」與「八識」之分,前者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後者再加上「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佛學指出六識係小乘所言,八識為大乘所論。
「乘」可指車船,小車小船僅能自度,大車大船則能夠度眾生。依常識判斷,我建議先做好獨善其身,再想辦法兼善天下;如此觀之,先修小乘再談大乘尚且不遲。六識的前五識是本章主題,現在提到的「識」,自五蘊銜接上五識,指的就是我們的「意識」作用,八識則把意識再細分為三層。長久以來,探索人們的心靈意識,即是西方心理學的工作,近百年卻走向外顯行為的研究。心理學由哲學中脫離,轉而投向科學陣營,即是把關注對象,逐漸從主觀的意識移至客觀的行為之上。
心理學從研究意識轉向研究行為,固然是向科學「實事求是,信而有徵」的信念靠近了一大步,但是心理學卻因此失去了「心」。何況只看外顯行為,實在無法登入人類內心之堂奧;尤其是電腦和機器人出現以後,其模擬人腦及人類行為之處甚多;但人腦貴在認知,電腦實為高速演算,二者不可同日而語。意識反映出人腦活動的內容,佛家講「受、想、行」皆歸於「識」,「想」即代表認知心;此三蘊屬於心的表現,而「識」則為心之自身。換言之,意識乃心的作用,阿賴耶識深入指向心之本質、本性,末那識則是介於吾心和精神本性之間的自我。上述這一切,必須從唯心論的視角契入,方能真正得其解。
我一方面驚嘆於佛家可以把一心之發用,解釋得如此深刻,另一方面又不免認為其繁複。如果把一個道理講得玄之又玄,大多數人都不得其解,似乎就遠離了世間人情。我自認屬於凡夫俗子,欣賞簡淺明確的觀點;常識便為我所喜,對佛學這樣莫測高深的學問,則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只因華人千百年來受到佛教的薰習,流傳了不少朗朗上口的話頭,我也樂得信手拈來,加以引申和重新詮釋後再推而廣之。人生貴在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同時隨時保有清明的意識,由此用感性去欣賞世界、用理性去改善世界;如果可能,更用悟性智慧去照亮世界,後者即是我所謂的「精神不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