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借用佛家的分別名相,引申陳述了有關用於生活的感官作用、對於生活的身心領略、陷於生活的執著煩惱,以及影響生活的向下沉淪等等常識之見。佛家雖屬外來學問的本土轉化,但有其智慧上的深度,值得我們參考反思。接下去我將關注焦點轉移到儒家思想方面,用以探討生活的規範、推廣生活的態度、省思生活的關係,最終希望促成人生的全面開展。對於生活的規範,我擷取孟子的「仁、義、禮、智」四端之說、再加上現今所看重的「誠信」,構成人世間知所行止的依歸。四端分別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體現;倘若一個人缺少如此良知與良能的生活實踐,則落入悲哀的「非人」之處境。
孟子為肯定「四端」,舉了一個鮮活的例子:見到別人的小孩跌入井中,我們會不顧一切地伸出援手;一旦將孩子救起,便覺得相當欣慰,而無意計較是否有所回報。這個例證間接說明了孔子有名的教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照邏輯分析,與此一教訓等值的說法即是:「施於人者,為己所欲。」順著孟子「人性本善」的思路看,人之所欲中最基本的「四端」,乃生於良知與良能,亦即不必學就知道、不必教就會做的事情。「四端」正反映出人性本然,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
如果一個人違背本性,該表現善行的時候不做,或者有意躲避不做,說得嚴重一點,簡直就不配稱為「人」了。依此觀之,放眼看人間,不夠格作為人的還真不少;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尤其是孟子的立場,的確呈現出高標準,其目的應是讓人們「取法乎上,得之其中」。「性善」是相當理想的說法,面對社會上隨處可見的作惡行為,儒家的理想很難讓人心悅誠服。不過理想之所以為理想,正是希望世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所以近年有學者提出以「向善」的說法解釋「性善」,如此用動態的情意取向來彰顯靜態的人性本然,倒不失為指點人生方向的可行之道。
「仁」的本意是廣義的「愛」,早期的儒家學說幾乎完全針對人倫關係而發,有關仁愛的探討遂成為議論核心,像《論語》中言及「仁」的論述便隨處可見,而歷史上更不知道有多少學者在這個概念上多所發揮。「仁」字由「二人」組成,基本上是在處理人際關係,但是帶有強烈的倫理道德規範意味。西方人把倫理學分為四種主要論點:德性論、義務論、效益論、關懷論,若依此分類,注重倫理面的儒家思想可歸於德性論,而與「希臘三哲」的觀點相呼應。德性論認為,人性中原本即包含一些合乎道德要求的品性或品格,像我們現在介紹的「仁、義、禮、智、信」等即屬之。
順著德性開展,就可以表現出各種道德行為;人人擇善固執,倫常自然圓融和諧。像學校裏所推行的品格教育,正是希望引導學生通過自覺,發現德性以實踐德行。以「仁」為例,每個人捫心自問,都會感受到自己的確有惻隱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一個社會是走向乖戾之氣的蔓延,還是祥和之氣的充滿,就看仁心有沒有機會得到施展而定。人們對於醫師的讚譽,是指其「仁心仁術」。醫術高明固然繫於科學技術,但是醫師面對的不只是病,更需要關照到一個完整的人。生病痊癒雖然跟吃藥打針有關,但還是得靠著自身的免疫力發生作用;倘若醫生無微不至,讓病人積極振作,多少會對免疫系統產生正面影響。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曾有過生病看醫生的經驗,「仁心仁術」該當如何界定,相信大家心裏有數。我曾經在醫學院教過哲學課,聽說醫學生必修醫學倫理學,就跑去旁聽了一學期;結果發現課程是採用協同教學,每週請一位名醫演講,內容大多與醫德有關,也就是討論醫師道德。事實上,醫德要以有效改善與促進醫病關係才算數;否則一個很有道德感的醫師,卻無視於服務對象的感受與反應,恐怕就算不上是好醫師了。照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為何還有人麻木不仁呢?日本曾經發生過一件地鐵站內傷人事件,傷者奄奄一息躺在地上長達一個多小時,其間有二十萬人經過他身旁,卻無一伸出援手。
這反映出人們多半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僥倖心理,加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因此讓每個人的同情心都被稀釋掉,心想就算自己不救,也有別人會救。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經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免讓良心不安。孟子強調「仁、義、禮、智」,就是激勵世人摸著良心待人處世,莫要因循苟且。人情冷暖、世事炎涼,終歸要回到每一個生命主體的感受上。生活中如果不時感受到仁愛,會很自然地浮現出希望。心隨境轉,境由心生;懷抱理想和希望,就可能主動積極去改變環境,也就有機會創造出更多的仁與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