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領略:受
我藉由佛家講的「五蘊」,來討論人們對於生活的領略;但是未採用佛家的解釋,而用一般常識來觀照。常識就是你我的一般見識,我講出個人的見識,歡迎大家反思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自我教育。「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色」指向身體及其週遭物質世界,「受、想、行、識」則屬精神狀態;人生就是通過精神狀態作出妥當決定,以安頓身形和改善生存環境。佛家把人的精神狀態分為「受、想、行、識」來講,其中「識」共有八種,包括前面所介紹的「眼、耳、鼻、舌、身」。
現在先來看「受、想、行」三者,它們分別指人的感受、思考及行動,可以跟今人所說的「知、情、意、行」大致呼應。人在付諸行動之前,無論是「受、想」還是「知、情、意」,其實就像電影「理性與感性」片名一樣,不外乎心智或精神狀態中的「感性、理性、悟性」交相為用,其所參照的對象即是「常識、知識、智慧」。此處悟性所對應的智慧無法學得,只能領略;理性所對應的知識為學校所傳授,越高級越細分也越瑣碎,有可能見樹不見林;而感性所對應的常識則為人人不可或缺的心靈補給,多多益善,但沒保證不會出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常識豐富絕對比無知佔上風,這便是我提倡常識的理由。
「受」指的是直覺感受,「想」則代表起心動念。生活中感性與理性無法截然二分,常識與知識也沒有清楚界線;我甚至認為理性是高度收斂的感性,而知識則屬深思熟慮下的常識。佛家另講「苦、樂、憂、喜、捨」為「五受」,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當然會迎喜排憂、離苦得樂;但是佛家領悟世事無常,因此勸人要不時放下、捨得。這無疑屬智慧之見。回憶我的繼父於十年前以高壽病逝,我在病房為他送終,親眼目睹生命掙扎消亡的一幕,可說是為自己上了一堂寶貴的生死學。由於現今社會傾向將死亡隔離,我雖然教了多年生死學,卻流於自由聯想與道聽途說,這回算是有機會親身體驗。
我的生命情調因此經歷了一些奇特的轉折,讓我更貼近「五受」的真實面,也更深入地反思自己性情的陰柔面,同時清楚觀察到內心的陰暗處。繼父於去世前兩年半罹患二期肺癌,切除一片肺葉後順利存活,後來他接受例行檢查,竟被告知已達末期,只好開始進行化療。一心還想環遊世界的他,在作過兩個療程後,已顯得虛弱不堪,雄心壯志更被折磨得只剩下希望安度每週一上午的化療時辰。由於他的多所訴苦,醫師決定讓他在門診後住院觀察兩三天。帶著無奈的心情、抱著沉重的身軀,他無言地躺進癌症病房,跟鄰床一名舌癌患者相對無語。
繼父住院那天是個晴空萬里的中元節,我陪他坐在八樓的日光室看風景,一○一大樓近在咫尺。他突然表示死後要做大體捐贈,耳背重聽的他發聲如吼,交代的後事迴盪在亮麗的日光室內,卻比空調送出來的風還冷。兩天後他出院了,我因為要擔任殯葬評鑑工作,無法去幫他辦手續。那天上午我站在尊貴的納骨塔樓層上,從窗外看去,不遠處竟露出一○一大樓的上端,此時繼父的遺言又在我耳畔響起。捐贈大體是好事,報載塔位不少閒置,到底是死了燒成灰往裏頭一放,還是留下臭皮囊供教學之用,那一種決定更有意義?如今入塔的多,捐軀的少,繼父的決定是否也是一種「放下、捨得」的表現呢?
一般人都希望生活中充滿喜樂,並且盡量擺脫憂苦;但這不能只靠捨棄,同時也必須有所求取。人生中有所進取,甚至爭取為官,這是儒家的生涯規劃,佛家不會茍同。我不喜做官,頂多在學校裏兼點行政職,算是服務奉獻。我的進取心指向為學,這便是我作為學者在生活裏不斷地「受」。我感受到學問的充盈與豐富,卻對當代知識的繁瑣敬而遠之。學問在我看來屬於前人的智慧之見,它們可以簡化、淨化為常識,而在生活裏付諸實踐。我好讀書不求甚解地作學問,出發點始終是常識。我根據常識判斷,自己生活於其間的世界,乃是實實在在而非虛無飄渺。
這個世界可以從物質的、心靈的,以及文化的三方面去看待;前兩面對照於「五蘊」,至於文化面的世界,意指心智引領身體去創造出來的文化結晶,它們可以影響及他人及後代子孫。以寫作為例,不斷性靈書寫,大家讀了心有戚戚焉,進而反身而誠,找到自己的生命情調之抉擇,我就覺得很欣慰。總而言之,「受」反映在每一個人的感受體會上,重點是希望大家對自己的主觀感受不要太執著。我常看見有人對身後事太執著,而作為教師的我,推廣生命教育多年,就想到為殯葬改革貢獻一己之力。如此既有助於業者產業升級,相信也對包括你我在內的消費群有所裨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