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生活的領略:色

生活的領略:色
   
我剛進入大學就交了三個好朋友,三男一女結伴,中午一道用餐。女孩飯量正好是我們這群成功嶺下來大頭兵的一半,於是我給咱們這個吃飯小團體取了個「三又二分之一」的封號,班上同學也津津樂道。上大二後,女孩交上外系男友,三男則成為社團上班族,彼此漸行漸遠。二下結束剛放暑假,我聽說女孩因病去世,感傷之餘,決定為她編一本紀念刊物。拿出四人在鼻頭角的合照,一句輓別的下聯浮上心頭:「三又二分之一至此終成絕響」,上聯卻遍尋不得。待刊物要付梓之前,我慨嘆生命之無常,上聯驀然湧現:「七情六欲五蘊遽爾煙消雲散」。七六五對三二一,缺少的那個字,帶走了我們短暫的友誼,卻留下永恆的回憶。

人們用七情六欲五蘊勾勒出生活的大概,在情欲流轉之外,「五蘊」即構成我們對於生活的領略。「五蘊」指「色、受、想、行、識」,說法源出於佛家,但無需將之窄化為宗教觀念,它其實歸納出日常生活的一切範圍。其中「色」字泛指對所有物質世界及其作用的概括,當然也包含前面所講的「五根」和「五境」。原始佛教來自印度,古印度人講「四大皆空」,但並非「酒、色、財、氣」之謂,而是指組建世界的「地、水、火、風」四種元素。這跟希臘人發現構成萬物的四類性質「水、火、土、氣」完全吻合,而與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部分類似。

    如今化學元素已多達一百一十八種,但是古人簡單歸納仍有其一定道理,「五蘊」便由「四大」聚集後所投射反映生出。「蘊」表聚集,可藉以指比較活躍的化學反應,一切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形之於外即顯示世事無常,對人生的啟發則是要大家莫執著,否則煩惱無明業障隨之而來。我主張生活應當自由自在、自然而然,莫要強求執著;但卻不認為人生一切空空如也,任何事都得順其自然不干預。如此與一切無涉的人生,在今生今世完全不可能;不可能的事就別去做,免得徒勞無功。我們通過自己的色身,面對這個四大變化無常的世界,究竟能夠做些甚麼?我建議擇善固執,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西方哲學探討「真、善、美」,其中「善」即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實踐目標。善與惡相對,人應當行善避惡,亦即多做好事,勿做壞事。這是生活的基本要求和規範,人們絕對不可以任意妄為,對善惡不加分辨,否則世界就會變成無法無天了。佛家並非主張一切都不干預;當諸事看破、看透、看開後,生活還是得靠修行來維繫。一般凡夫俗子因緣未具足,似乎只能藉由良知良能來潔身自好。面對森羅萬象所展現的世界,我秉持常識的觀點去認識它,並與之和平相處。相較於宇宙久遠的歷史,地球的發展僅佔四分之一,之前則是一片渾沌。但是拿人猿出現來比較,就簡直無法以道里計,更不用提人類文明世界。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的後生晚輩,如今臺灣人的平均陽壽已達八十歲。一個人十五歲以前通常懵懵懂懂,六十五歲退休後的日子則成為閒雲野鶴;真正能夠善自發揮的,一般就是五十年上下。既然每個人都有半個世紀的光陰去揮灑塗抹,你要把自己繪成什麼模樣?就我而言,一路行來勉強成為學習者、思想者和寫作者罷了。逐漸入老,我更樂於終身學習,讓世界多為我開幾扇窗;但是當前我想學習的,絕非立竿見影的生活技能,而是潛移默化的宏觀學問。近年學問的鐘擺從一端的「空」義,逐漸盪向另一端的「有」義,亦即自我「大智教化」。

如果色即是空,那麼空中仍存在著妙有。用常識去看待「空」與「有」,指的就是出世與入世。我在個性上十分嚮往安度出世的「生活家」日子,心境上卻相當強烈擁抱入世的「知識分子」情懷。而我自忖唯一可做的事情,只有著書立說加上傳道授業,所以打算好好利用暮年再努力一陣,也算是一個渺小人類對這個廣大世界的微薄貢獻。常識帶給我最大的啟示,即是讓我瞭解人死即如燈滅,無所謂靈魂不滅;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的精神不朽,著書立說以推廣大智教化,便是可行途徑。

如今資訊科技發達,一個人寫下的隻字片語,只要進得了圖書館,就有可能被永久保存。所以我過去經常勸研究生要好好寫論文,一旦完成後,將會保存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如果寫得太差,日後人家不但罵你,連我這個指導教授也一併罵進去,那就太悲哀了。我用常識的眼光,去建立自己的身體觀和世界觀,發覺人生活在宇宙時空中,縱使不過剎那生滅,卻能夠通過靈明自覺而有為有守。當前人人都受過教育、擁有知識,也都嚮往多采多姿的生活,成為「知識分子生活家」絕對有可能,大家是否樂於為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