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生活觀
05∕40
1 生活的感受
1-5
身
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各不相同,但是可以在異中求同,這便構成了各式各樣的常識。常識就是一般見識,比較沒有系統,經常通過直覺感受和自由聯想隨興流露;它難免出錯,此時便需要靠學習知識和體悟智慧來修正。我相信人人都有可能從常識走向智慧,但是缺乏常識的人卻容易讓智慧擦身而過。多年來我一直努力去追求「我手寫我心」的境界,起先主要在落實「獨善」的工夫,從而拈出「後現代儒道家」的人生旨趣,與「知識分子生活家」的生活型態。耳順前後反身而誠,逐漸領悟讀書人還是必須同時擁抱「兼濟」的理想。而我作為生命教師,可以做的正是「大智教化」;持續地書寫,即是此種理念的體現。
傳統知識分子的理想人生,是從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從內聖到外王,這屬於典型的儒家式自我實現道路。獨善其身要求「修身」的工夫,在我看來包括為學和做人兩方面,亦即「道問學」的格物與致知,以及「尊德性」的誠意與正心。這些思想的引申容後再議;如今僅就生活的感受範圍來談,談論的對象則是作為觸覺著落的肉身。光就人的身體而論,它乃是一套生物性有機系統,經由漫長的時光流轉,演化成現在這副模樣。地球上目前已有七十多億個人類生命體,有人腦滿腸肥,有人嗷嗷待哺,命運大不相同。
生物性身體佔有空間,且活動於時間之流內,此為每個人都無法規避的脈絡條件。正是這一能夠感受外在刺激的身體,為我們招致痛苦,但也帶來快樂,這是大家首先要確認的。理想的生存狀態,應當為身心一體、相輔相成、和諧運作,無奈西方文化始終把身心判成兩橛,更有貶抑身體、看重靈魂或精神或心靈的傾向。這種情形自古希臘通過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以後,哲學史將之歸為「理性主義」一系,其特色為看重理性思辨,忽略感官經驗;與其相對的,則為重視感官經驗的「經驗主義」。
哲學的爭論雖非無的放矢,但常予人不知所云之感;相形之下,還是常識來得有趣。常識告訴我們,少了身體作為支柱,靈魂根本快活不起來。愛情電影「第六感生死戀」講一對情侶恩恩愛愛、如膠似漆,但是好景不常,男的被人謀財害命,陰魂不散,想保護女友卻苦於缺少身體作後盾,只好借助一名靈媒為中介。遊魂省去吃喝拉撒睡,也少了人生大半樂趣;尤其不能跟女友水乳交融般地相親相愛,更是一大憾事。沒有心神的身體是行屍走肉,沒有肉身倚靠的幽靈是孤魂野鬼;講到官能性身體,其實包括心靈的觸動。不過在現實人生中,由身體刺激所帶來的快感,還是有可能讓人沉溺其中不克自拔。
科學家發現人腦中有一塊形成快樂情緒的區域,施以電擊便會產生無比快感。而這塊區域老鼠也有,拿老鼠作實驗,讓它學會去觸壓槓桿接通電極以尋求刺激,結果鼠輩竟不吃不喝不拉不睡地壓桿找樂子,死而後已。想想年輕人吸毒轟趴,大概也是這種渾然境界;不過在我看來,多少有些走火入魔。「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旦達到終極快感,恐怕就沒有回頭餘地了。身體的觸覺在心理的反映上,有時十分敏銳,卻也帶來各種煩惱。像我既怕冷又怕熱,又怕冰又怕燙,於是睡也睡得不安穩,吃也吃得不盡興。這些煩惱是我的痛苦源,欲去之而後快。
但是生活中找得到源頭的痛苦還好解脫,由不確定感所產生的焦慮就麻煩了。科學家拿聰明的猴子作實驗,教它辨認圖形,出現圓形給食物,出現方形挨電擊,猴子兩三下就學會趨吉避凶。接下來把圖形弄擰,圓不圓、方不方,猴子判斷錯誤便觸電,弄得它焦躁不安。實驗重複作幾回,猴子竟然一命嗚呼,解剖後發現胃腸穿孔,正是心理終日處於焦慮狀態下的生理反應結果。這種情形有沒有一點像現代人的處境?出門怕塞車、飲食怕致癌、老闆的心情陰晴不定、同事間又知人知面不知心;什麼都不確定,更不確定自己在煩什麼。我認為此念是煩惱,轉念有可能成就菩提,退一步想更會出現海闊天空。
在這一點上,身體可說是受到心靈的指引,而整個人生作為,又必須以身心一體為前提。五官所形成的各種知覺,只是我們接受外在刺激後,作為不同反應的元素。刺激被剝奪將會失去生活定向,相對地,不能做出有效反應的生活環境也令人窒息。我們最好能夠將生活中的刺激與反應調節至恰到好處的地步,這便需要適度的定力與自由。重點在於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在五官感受上有所取捨,不消極亦不強求,執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我慶幸自己是個五官健全的人,它們讓我產生靈明自覺,我也更樂於讓自己活在耳聰目明、各種官能無礙的清醒狀態中,對人生進行反思與批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