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生活的沉淪:盜

生活的沉淪:盜

    沒有什麼堅強的理由而殺人或自殺,可視為生活的沉淪;但是戰爭行為和了此殘生,卻有著相當大的議論空間。「五戒」固然衝著人生的陰暗面而發,不過在現今社會裏,對其中各種行徑的解讀,由於脈絡的複雜性,似乎難以一概而論。以現在流行的所謂「非法」影印及「盜拷」各種軟體等而言,在表面上是侵犯別人的「智慧財產權」,明顯地屬於偷盜行為。但是放在宏觀視野上面看,西方國家以跨國企業的姿態,將其開發出來的商品,藉著「全球化」之名向第三世界傾銷,再利用專利及智慧財產等法規加以保護,內在卻隱藏著文化宰制與剝削的利益獲取,也難逃欺名盜世的指責。

        仔細分析,偷與盜的行徑仍有所區別;偷是暗中行事,盜卻係公開逞強;也因此強盜罪比偷竊罪要來得嚴苛。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偷盜行為皆為人所不齒。目前在臺灣猖獗的已非單純的偷盜,而是心思縝密的詐騙技倆。像有一年中部發生七名無賴以花言巧語,騙得兩百多個護士人財兩失。值得注意的是,此乃集體謀劃的行為,且針對特定族群與對象。護士關懷病人,卻疏於被別人關心;有人藉此趁虛而入,也算是雞鳴狗盜之徒。在我的印象裏,詐騙事件成為流行的新技倆,似乎與社會階層趨於兩極化有關。既然正當做事賺不了錢,只好鋌而走險步向旁門左道了。

        「不偷盜」的戒律規範,在指向不同類型行為的要求理當不一樣;因為有些人是為求生存而出此下策,有些人卻為貪圖享受想不勞而獲,所以需要加以區隔對待。就前一種情況而論,不道德甚至犯罪行為的原因,主要來自社會結構,就有必要從根本改善起。臺灣的政治經濟理念,原本採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具有高度社會主義理想性,卻在兩岸長期對立的局勢下,逐漸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影響。在一九五零年代美援的不斷投入下,臺灣創造出「經濟起飛」的奇蹟,也開始形成貧富差距。

日後股市和房地產的大起大落,成就了一些暴發戶,卻製造出更多相對貧窮的小市民與無殼蝸牛。每次當我看見街頭舉牌售屋的中年失業男女,想到他們可能一兩輩子都買不起廣告招牌上的豪宅或大廈,就難免要質疑這個社會是否合乎公義?我雖然是別人眼中的中產階級,卻也一度成為市場經濟下的受害者。回想起我剛拿到博士學位時,好不容易謀得一份教職,希望從此安身立命。就在家人的期盼下,用標會標得的幾十萬元,付頭款買了生平第一間房子。不料半年後碰上股市大崩盤,銀行貸款利率一下子飆高一倍,令我必須拿月薪的一半去還房貸。結果七年下來,終於吃不消沉重負擔,忍痛將房子賣掉。

七年間房子雖在我名下,實際上卻屬於銀行,這種「住者有其屋」的假相,簡直與三民主義理想南轅北轍,而「漲價歸公」也淪為空談。近年來新聞不斷報導,國有地被拿出來標售,結果都被大財團標得後囤積卻不開發,只靜待地價上漲而坐享其成。這種官商勾結相互圖利的作法,豈不等於比偷盜行為還嚴重的「竊國」?要討論生活之所以沉淪的原因,就不能不涉及現實因素。我無意指責政府枉顧民生,事實上,臺灣實施多年的全民健保確實令人稱道,連大陸都望塵莫及。大陸雖然號稱實施社會主義,卻出現人民看不起病的窘境,甚至有臺商搭機返臺治病;足見我們的醫療服務稱得上是「物美價廉」了。

不過整個民生福祉似乎僅止於此;國民年金聊備一格,養老機構卻嚴重缺乏;治喪費用居高不下,設施場地卻相對老舊。凡此種種,皆顯示出我們的生活水準尚可,生活品質卻相對低落。在各種青黃不接、甚至人謀不臧的情況下,如何不讓老百姓繼續沉淪,更要向上提昇,實為執政當局刻不容緩的改革任務。談起現實話題,就成為「生活中難以承受之重」,還是換個輕鬆一點的材料:網路活動。如今網際網路內的虛擬世界,其熱鬧與複雜的程度,恐怕較真實世界有過之而無不及。

    網路上可以拍賣一件小玩意,也能夠買到致命的殺人武器;可以交朋友甚至聯姻,也成為色情援交的媒介。要正要邪,但視上網的人是否心存誠信。有人上網找援交妹,卻被警察給「釣」到而吃官司;在此情況下,警察是在欺瞞對方,犯了後面要講的「妄語戒」;但是網路交易原本就虛虛實實,想遊走法律邊緣,當然可能得不償失。至於網上交友,感情被對方盜騙而人財兩失的狀況也不少。更嚴重者是被騙出來性侵,由此可見「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問題何其多!當然盡想做些壞事的人,還是容易碰到鬼;不過「防人之心不可無」,仍屬最佳自保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