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沉淪:淫
說到「不邪淫」或「不淫邪」,不同的人可能會有極端相左的見解;其思想光譜在泛道德主義和基進派之間,存在著各種程度的好奇與探問。我有一個同學生性浪漫,女友不斷,後來想定下來結婚了,便選擇將門當戶對的女孩娶回家做賢妻良母,沒想到一開始就出現失和的局面,彼此適應了許久才漸入佳境。原來個性保守的太太對房事的態度,僅侷限在傳宗接代上,與浪漫的先生希望盡情享受魚水之歡格格不入;兩人從行房要不要開著燈辦事,便鬧得不可開交,其餘更可想而知了。夫妻關係為人之大倫,人倫即肇端於夫婦;而夫婦之間的敦倫之樂,究竟要止於何處,始合乎「不邪淫」的要求,誰也說不清楚。
「邪淫」中的邪念,大致指將異性物化,失去了靈肉合一的情感交流;不過在光譜的另一端,「柏拉圖式的戀愛」,也可能走火入魔。「柏拉圖式的戀愛」不見得源自哲學家柏拉圖,而是將他的哲學思想加以活學活用的兩性關係實踐。柏拉圖的哲理思想與一般人的常識之見大異其趣;人們視為真實的事物,他卻當作虛幻影像;人們視之抽象難解的觀念,他則奉為真理知識。簡單地說,柏拉圖心目中的真正知識,必須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是找出變化的現象背後那些不變的道理。他認為感官經驗捕捉到的,只是虛幻不實在的現象,唯有理性思辨方能真正契入事理之中。
這種學說稱作「觀念論」或「唯心論」;柏拉圖堅信,只有能夠代表多樣事物的共同觀念,才值得哲學家關注和研究。我每次上課時講到這裏,便指著桌子上我的水杯,以及同學們手中各式杯子為例說明,我們的杯子都有可能打破或壞掉,只有「杯子」這個概念永恆不變。此派哲學家認為,各種概念才是真理的代表,以及深入探索的對象。哲學真理如何跟愛情扯上關係?原來柏拉圖認為人類對於觀念的認識,乃是靈魂的高級作用;至於通過身體感官經驗到的森羅萬象,則屬等而下之的常識之見,不足以讓哲學家費神。
妙的是柏拉圖最有名的得意門生亞里斯多德,頭一個跳出來批判老師的思想太極端;他主張抽象的觀念固然值得哲學家重視,但具體的世界則是抽象作用的對象,不能一概視為虛幻而忽略其實在性。亞里斯多德跟他的老師柏拉圖之間的立場爭議,因為一句話而令人印象深刻:「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後世學者將柏拉圖視為觀念論或唯心論的代表,而稱亞里斯多德為「實在論者」。從我所認同的常識觀點回顧,當然相信亞氏的論點比較站得住腳。但是西方哲學卻對柏拉圖評價甚高,推崇其思想具有原創性的深度;甚至認為後世所有的哲學學說,不過是他的思想之註腳而已。
我承認柏拉圖的思想很有慧見,而推崇不食人間煙火卻能夠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戀情為「柏拉圖式的戀愛」,也屬於很有意思的說法;但在現實世界中,它卻可能出現過與不及之處。在我看來,對異性產生觀念上的遐想,不及之處會流於單相思,過分之處則是投以意淫;前者可進一步開展為真實的戀情,後者只有看當事人是否能夠適可而止,以免自尋煩惱。兩性交往由愛到性似乎自然而然,由性生愛也算差強人意;至於柏拉圖式純純的愛卻似有若無,為性而性則轉眼成空。現今網路上充斥著色情網站,孩子隨時可以點選;街頭上以及書報雜誌和電視中具暗示意味的圖文無所不在;其社會影響效果,往往比學校教育大得多。
我主張把理想的性教育擴充為「愛」的教育,而「愛」的核心價值乃是「關懷」,具體落實則走向「關心」與「照顧」。唯有通過關心與照顧的生活實踐,一時的愛情才得以提昇為一生的恩情。當有情人終成眷屬之後,愛情逐漸褪色,恩情日益增長。恩情便是感恩的心情,感謝你選擇了我,也慶幸我選擇了你。情人之間有些情色的調劑並無傷大雅,但千萬不要變成有色無情。如今數位相機及手機流行,拍幾張親密照片易如反掌,彼此珍藏也讓青春不留白。不過一旦分手進而反目,將對方裸照貼上網供外人瀏覽,則是對感情的斲喪。
當然時下尚流行自拍,供人行淫取樂,大家也見怪不怪。事實上,「淫業」已成高獲利產業,外國甚至有股票上市、公開集資者。既然性事涉及人類本能需求,我想一味用泛道德眼光去指責它也不切實際;但是身處文明社會,還是必須有一些道德尺度的下限,套句比較古板的說法,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不傷害民族幼苗」才好,也就是不侵犯未成年少男少女。現在法律認定與十六歲以下者交媾便觸法,但是一個人十八歲才算成年;我看當雙方都臻於身心成熟,再談男歡女愛尚且不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