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領略:行
「行」代表行為、行動,孫中山主張「知難行易」,以革命除舊布新。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經驗恐怕是「知易行難」。像我好吃好喝,身體早已經發出警訊,仍然無法徹底落實忌口。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五蘊」中的「受、想」二者,可以總結成一連串的「知道」,這其中有直覺把握,也有反省思考。「知道」便是知所行止,確認方向再採取行動,始有可能事半功倍,否則將會徒勞無功。佛家對世俗中的知與行皆有所保留,認為那會帶來不良後果。只是我們大多數人都身為凡夫俗子,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如果不想出家以拋棄塵務雜念,唯有反身而誠、清心寡欲、擇善固執一途,也就是學做「自了漢」。
「自了漢」的生活型態並非孤芳自賞或明哲保身,而是自求多福與獨善其身。例如我雖然有兼濟的理想,但一定要反躬自省,先確定是否已做好獨善的工夫。歷史上有太多人想兼善天下,結果搞得天下大亂。平心而論,生活即是一連串活動與行動的組合,除了一部分活動自行管理外,大多會與別人產生關聯。此時我們可以參考的原則,即是孫中山所說的「為所應為」,以別於「為所欲為」。社會上流行講「主體性」的觀念,希望藉此凸顯自身的可見度;但是真正實踐主體性,講究的乃是一種包容異己的心態,是考慮「我對,你不一定錯」的可能。「為所應為」的「應」字,所反映的即是「肯定自己,尊重別人」。
「應」指應該不應該,西方哲學主要分為「實然」與「應然」兩大類;前者係「實際如此」,屬於事實的認定,如今多歸於科學;後者為「應該如此」,屬於價值的判斷,如今常用於倫理學。雖然後現代思潮模糊掉了事實與價值的界限,但是依常識來看,二者還是可以做出某種分判的。我上課時經常指著水杯加以解說,「這是一只杯子」乃事實認定,而「這是一只好杯子」則見仁見智。「事實認定」主要涉及真與假的區別,容易通過感官經驗確認;而「價值判斷」就包括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美與醜等等的決定,必須深思熟慮,而且不見得有所共識。
一個人從事某種行動,有時是出於狂熱衝動,有時則屬個人信念的實踐,二者並不容易區分。像中東地區的自殺炸彈客,宗教狂熱固然有之,為真理獻身的意念也同時存在。過去哲學思想長期以來推崇理性,貶抑感性,但是二者其實不能也不必區分,因為理性正是高度的感性。當感性生命直覺地向外求索時,理性生命則反思地向內收斂;一旦身心收放自如,人生方能出入自如。對於人生中各種行為表現,我主張「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無過與不及」;這其中的「當」字,與「為所應為」的「應」字意思相通,都要求人們反躬自省,以慎重作出各種人生抉擇。
如果「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是人們接收訊息的來源,那麼「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便屬消化、利用與儲存訊息的過程。簡言之,生活就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改善生活的目的,即希望保持良性的互動。拿事實認定與價值判斷比較,前者的爭議性相對不大,後者雖然有時會見仁見智,但多少還是有道理可循,此一道理即是「倫理」。倫理在西方世界體現為原理原則式的道德規範,不同的人必須遵守同一套規範,偏向「異中求同」;在中國則反映出對不同關係的人表現不同的對待方式,像「五倫」便屬於五種不同的關係,此中乃是「同中存異」。
如今你我生活在華人社會,兩岸四地生活習性大同小異;人人都受到外來的倫理道德與法律制度所規範,也都在具體實踐著華人的五倫關係。近年我嘗試提倡常識性的「中體外用論」,用以觀照華人的日常生活態度。生活在兩岸四地、星馬兩國,以及全球各地的十四億華人,約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其中漢民族超過十億人,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蘊,理當反思並認同自己的文化主體性,此即我所心目中的「中學為體」。新世紀伊始的「中體外用論」屬於後現代、後殖民論述,與上世紀初期「中體西用論」的前現代、次殖民論述大異其趣,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我所強調的「中體外用論」,首先要彰顯身為華人所賴以安身立命的中華文化之主體性;立足於此一主體之上,我們大可善用外來的科學技術和政經法制。進一步看,這並不是食古不化的混合,而是融會貫通的整合。例如在獨善其身方面,可以是儒道融通的人格修養;而在兼善天下方面,意識型態乃是支撐法律、政治、經濟、社會順利運作的信念系統。美國人民雖然不看重資本主義,但是他們的政府和大資本家卻一點也不含糊;像小布希總統曾發動二次波灣戰爭,石油利益便在考慮之列,不能說他的「行」毫無理由可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