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執著:瞋
「瞋」指瞋恚無忍,亦即動不動就跟別人生氣。我除了偶爾作點發財夢外,很少會跟別人生氣,所以在「貪、瞋」二者上,算是沒有太多執著。說起生氣,當然小小的情況在所難免,但勃然大怒則絕無僅有,因此我算是個性情溫和的人。只是外表粗鄙,不免讓人敬而遠之,我也樂得自求多福,少與人親近。說起發脾氣,經驗難得卻終歸無效。話說我服役時在軍校當教官,教一些毛頭小伙子國文課;這些國中畢業入學、比敘於高職生的學生兵相當調皮搗蛋,上課總愛胡鬧;有回我忍無可忍,大力敲打講臺,以我的少尉官階威脅他們,再鬧便送軍法嚴辦,如此果然安靜了二十分鐘直到下課,但下回又故態萌犯。
不過軍校生雖不喜上課,幹起活兒來卻十分勤快;相形之下,我在受入伍訓時老想打混摸魚,不免慚愧。另一件事發生於退伍後,我當了三年上班族,在一家電視臺旗下的子公司做小職員,負責寫雜誌稿和協助製作節目。有天來了個年輕的製作人,父親是母公司的高階主管。此君仗著父蔭經常頤指氣使,一日他又來挑東揀西,我一怒之下重重拍擊辦公桌,同事們都嚇一跳,對方也怔住了。只可惜我這個人沒啥出息,自己不具定性,居然噗吱一聲笑了出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既然連跟別人生氣動怒都裝不像,日後就少來這一套。
事實上,不生氣有兩層意義,一方面是不跟別人計較而生氣,另一則是不要讓別人找碴而生氣;前者令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後者令對方「伸手不打笑臉人」。總而言之,凡事和為貴;想想看世界之大,人生苦短,犯不著同別人爭長道短,留著一口氣去好好享受生活吧!要不跟別人生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得有幾分毅力。尤其是生活在都會區的人們,大家緊密聯結,要想和氣相處,真的需要很大的包容功夫。哲學家叔本華形容現代人的處境,就像冬天裏的刺蝟,要靠在一塊兒取暖,但靠得太近卻又可能刺傷對方。
現代人的資訊取得可謂「天涯若比鄰」,但是城裏人的居住環境卻是「比鄰若天涯」。我曾在一排連棟公寓內住了七年,左鄰因為經常打照面,當然是點頭之交;右舍則由於出入大門不同,七年來從未謀面,更不用提結交。這種疏離感在都市內很常見,人與人之間除了冷漠,更會怒目相向。記得有回看見一則電視新聞,講兩個爸爸去接課後輔導的孩子回家,因為路邊停車糾紛大打出手,一人舉起磚塊砸向對方,竟然鬧出人命,而兩個無辜孩子卻是同學的時候,心情便覺得十分悲哀。
《世說新語》裏面寫到一則有趣的故事,講一個人既急躁又容易生氣,吃蛋時夾不住也抓不牢,見蛋滾落在地,便勃然大怒用腳去踩,結果氣呼呼地遍踩不著。故事描繪得栩栩如生,值得我們警惕。其實人生中不順遂的地方很多,這時千萬不可無由動怒,應該仔細想想有沒有其他解決途徑。所謂「有力使力,無力使智」,不要讓肚子裏的脾氣影響到腦袋內的智力,如此才是文明人的生存之道。不過當文明國家碰上不文明的侵略行動,生氣不但是必然的,更需要化悲憤為力量,全民一心,集體對抗外侮。八年抗戰便是這種情形,只是曾經被日本殖民過的臺灣人一向哈日,到底用什麼眼光看中國抗日的故事,實在值得玩味。
「瞋恚」的相對便是「隱忍」,我不認長期隱忍是好事,因為有時會忍出病痛來,適度的發洩實有其必要。聽說日本有些公司善體人意,會為員工準備一間發洩怨氣的密室,裏面有一隻練習拳擊的沙袋,上面可以懸掛員工最討厭主管的相片;進去對他痛擊幾拳、痛罵幾聲,保證神不知、鬼不覺,但是心裏會變得舒坦得多,如此便不易影響工作效率,整體上對公司還是有利。日本人不時興轉跑道、換工作,只好出此下策;若是在民主的美國,上司如果一味擺譜施壓,不爽者便會拍拍屁股走人。此時做主管的必須懂得協調的藝術,帶兵要帶心,平日多聯絡感情;處理衝突最好是用談判代替對抗,否則容易兩敗俱傷。
瞋恚之心人皆有之,輕重緩急不同而已。像我雖然不跟別人生氣,但並非沒有氣,只是不發作而已。例如在路上開車,有人胡亂蛇行,有人佔住內車道慢行,都不免令人上火。但這只是稍縱即逝的畫面,眼前也只是素昧平生的駕駛人,讓他幾分,或是換道而行就是了,犯不著去計較。社會上乖戾之氣原本盛行,我們犯不著火上加油,不如學得明哲保身、自求多福的好。再說有瞋恚之氣浮上來,不要只顧壓抑,要想法子化解掉,關鍵繫於一念之間。我常講「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解鈴還需繫鈴人;既然外在環境不易改善,不妨從內心改造起。「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活當作如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