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活學活用 9∕9
3 意 志
3-3 實 踐:知行合一的落實
3-3-1 量力而為
當人的無意識盲目意志驅動著本能原欲的流轉,有意識的自由意志則在為自己、家庭、社會以及國家民族開創新局,造就文明。人生實踐由這兩種意志力量所牽引,缺一不可。像年輕時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在在顯示出生存與生殖意志為人類「安身」的重要性。如果這代表著生存競爭階段的實踐,則隨後的生涯發展與生趣閒賞階段,就體現為「立命」以實踐理想的過程。從安身到立命意味人生圓滿,理當知行合一,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意志的貫徹首先必須找到明確的方向。策略規劃管理的重要,就是說在把事情做對之前,先確定那些事情是對的值得去做。社會上各行各業基本都有所發展,否則自然淘汰。行業中雖有熱門冷門之分,但這可能是一時現象,人們對入行選擇千萬不可太短視。此外也要考慮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不能一味瞎跟趕時髦。還是量力而為、適可而止的好。
3-3-2 三十而立
人生大方向不應假手他人,要由自己決定。這是上世紀重要思潮存在主義所強調,沙特著名命題「存在先於本質」即指此。你來到世上當然是受到父母意志所左右,然而一旦過了「吾十有五」,前途理當操之在己。國中畢業究竟是考高中上大學好,還是讀職校能就業佳?正是我們所面臨的第一道存在抉擇。如果選擇早日就業,其原則主要看興趣,否則不可能幹得久。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裏,中途轉業並非不可能,但仍宜慎重行事。所謂「滾石不生苔」就是這個道理,畢竟換來換去難以累積經驗。「三十而立」意味人到三十就必須定下來,好好耕耘自身所有。策略規劃用於個人身上,便指資源管理,尤其是時間管理。年輕就是本錢,掌握並善用時間便在獲利,蹉跎時日損失的則為機會成本。想通這些,便可以進一步來思考實踐的途徑。此乃人生大學問,亦即「大學之道」。
3-3-3 大學之道
古代「大學之道」主要講「三綱八目」,其中「三綱」係人生實踐的目的,「八目」則為次第開展的階段。「八目」即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需要循序漸進、更上層樓,方得止於至善。而大學之道的目的,到頭來還是要人們止於至善。我們不懷疑其目的,倒是覺得階段開展有待商榷。先說後四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似彷彿由小至大、由裏而外,一應俱全。但是放在現今情境中觀察,治國平天下並非人人能夠擔當,反倒是應該加上一項「合群」,用以參與和貢獻社會。群乃群體,即指社會,社會學又稱群學。合群是說人必須主動關心並投身於社會,而非獨來獨往、離群索居。「國者人之積」,合群方能通過實踐貢獻於社會及國家。因此由國家所主持的教育大計,目的還是要使得孩子逐漸習慣社會化。
3-3-4 為學做人
教育的目的為何?為學與做人而已,古代稱之為「尊德性」與「道問學」。雖然後者於古時也屬於道德學問,但現今不妨視為科學技術,以與前者的社會人文相對。順此看來,「格物、致知」當指為學,「誠意、正心」涉及做人,而為學與做人則屬「修身」之根本,其上則有「齊家、合群、愛國」等等。將傳統「八目」重新調整,似乎更合乎人們的經驗。「修身、齊家、合群、愛國」等「四目」,是我們所整理並提倡的新型人生實踐。我們將「格、致、誠、正」的傳統四目,改列為修身的具體內容。對科學技術講格物致知,對人倫實踐講誠意正心,人生方得功德圓滿。而總的來說,這一切莫不要求人們「自覺」地施展意志,從而「自抉」人生途徑,最終享受「自決」的樂活。如果不然而一味沉淪墮落,則不但會「自絕」生路,甚至可能「自掘」墳墓,有識者當戒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