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大智教化:系統學習的積累

大智教化:活學活用  29

 

1-2    識:系統學習的積累

1-2-1  分門別類

從某種意義上看,知識可視為常識的精華版和升級版;當小學低年級學生學通了常識後,接下去就要學習分門別類的知識了。這正是知識的特性,必須分開深入地學,結果不免見樹不見林,就需要更高一層的智慧來加以統攝。常識、知識、智慧分別位於人心感受的混合、分析、融會三階段,但作為人類的心理功能,它們均歸於認知部分,而與情感和意志等部分形成有機組合。知識傳遞靠教育,傳統教化重視倫理道德,如今科技掛帥則強調知識學問,智育遂成為主流。當前知識更有廣義狹意之分,狹義僅限於資訊工具可處理者,近年已形成「大數據」;廣義知識則包括一切有形無形的學問,只要能系統表述及傳播,且為眾人所接受者。知識多少必須為大家所公認,倘若只是部分人相信則暫時存疑,不列入知識之林,但並見得沒有意義,各種宗教教義便是例子。

1-2-2  三大領域

知識就是學校教的那些內容的總和,此一系統涉及分門別類,最常見的分類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三大領域,彼此性質有所出入,需要用不同方法相契。從字面上看,自然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而社會與人文議題則都涉及人。前者多採觀察法及實驗法,後者則靠調查法與詮釋法,不宜混為一談。舉一個管理學中著名的例子來說明,稱之為「霍桑實驗」。霍桑是美國一家工廠所在地,有人想研究改善工作場所的環境和條件,使之更具人性、更加親切,工人的工作效率是否隨之提高?實驗將工人分為兩組,一組予以改善,一組維持現狀,分別進行觀察記錄,結果卻是都有長進,且不分上下。其實工作變得有效率,並不全然歸於條件改善,更直接的原因是隨時有人在旁邊觀察他們的動作,讓正在幹活的人變得謹慎小心。由此可見人與無生物在本質上的不同。

1-2-3  客觀公信

自然科學主要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社會科學核心知識有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至於人文學則不外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學等。這些知識多講理論,屬於上游學問;至於實務應用方面的探討,如工程學、醫學、教育學、管理學、新聞學等,就得列入中游的應用科學知識了。自然知識與人文學問在西方源遠流長,大約始自兩千五、六百年前的古希臘,相當於孔子的時代。相形之下,社會科學則出現甚晚,直至十九世人才漸趨成熟。原因是當西方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時,與人有關的知識,不能光憑主觀想法或宗教信仰來解決,必須要具備取信於公眾的客觀性。恰於此前的十七、八世紀自然科學快速成長,於是一些涉及人群活動的社會知識探究,就開始模仿自然知識而注重經驗性與實證性。經過近兩百年的發展,如今已獨樹一幟。

1-2-4  終身學習

在此粗淺地介紹知識的分類,是希望大家心嚮往之,繼續學習深造,以期未來發展更上層樓。生活當勿忘「爭一時,也爭千秋」的道理,盡可能加入終身學習的行列。如今人類已邁入知識經濟的時代,電信與傳播工具隨處可見,連公司經營、工廠管理,甚至餐廳帶位點菜都有相應軟體可供利用。整個就業市場已從勞力密集轉向腦力密集,此乃勢之所趨,不容置疑。要不斷追求新知,累積知識力量,活學活用,方能出人頭地,這些道理大家都懂,卻可能缺乏毅力與決心去加以實現改善。給朋友一個小小的建議:循序漸進、積少成多、持之以恆。不斷學習成長,總有一天會達成目的。還有一點應注意,學什麼專門或專業一定要量力而為,不可盲目隨波逐流。對別人熱門的學科,不一定對你管用,深切瞭解自己的興趣再起步也不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