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大智教化:萬物之靈的彰顯

大智教化:活學活用  59

 

2-2    性:萬物之靈的彰顯

2-2-1  萬物之靈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固然不失其動物本性,但更有其人性的一面予以彰顯。人性包容本性並超越之,由此顯示出人跟動物的差別。若問人與動物究竟有何明確差異,最佳歸納的答案來自孟子。他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矣」,但在很小的差別下,有四種卻相當凸顯,此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缺少這些作為人性根源的「四端」,就被斥之為「非人也」,表示與動物禽獸無異,這是很嚴重的指責。「惻隱之心」又可說是「不忍人之心」,就是對別人的遭遇覺得同情與共感,對儒家而言即屬仁愛的表現。這其實不止針對人,也可及於動植物。但最重要且直接的,還是不忍見到別人受苦而予救助接濟,以及對老弱病殘的關懷照顧等。放大來看,現今的國際人道救援,也算是一種人溺己溺的惻隱之心。但另一方面,無故挑起戰爭,就等於率獸食人了。

2-2-2  人性根源

「羞惡之心」表現而為羞恥感,不屑去做一些不堪入目的污穢事。時至今日,世界各國為維繫善良風俗,大多制定法律以規範人們的行為舉止。但真正要體現羞惡之心,還是得靠道德良知。比方說穿著暴露及色情活動,這些事各國容忍程度不盡相同。不過羞惡之心的底線還是要設在「兒童不宜」之上,以保護下一代不受精神污染。「辭讓之心」則反映出國人謙沖為懷的傳統美德,對西方人而言雖不盡受用,但基督宗教教誨中,不時出現類似說法,表示東西方心靈仍然相通。辭讓之心在今天看來,主要表現為進退有節、不強出頭。尤其在職場內應謹守上下分際,不作非份之想,莫取不義之財,避免作奸犯科。如果說惻隱的相對是心狠手辣,羞惡的相對是放浪形骸,則辭讓便相對於豪取強奪。這些相對面反映出正反兩極,要求人們作出是非判斷,因此總其成的便為是非之心。

2-2-3  東西差異

「是非之心」意味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價值判斷,而與其互補者則為事實認定。如果後者在分辨事實真假,前者便是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除了美醜作為審美體驗較少涉及倫理道德外,是非善惡的判準都跟道德良知息息相關,也是法律所劃定的界限。人有是非之心,就會把握待人處事的分寸,確認事情能不能做、該不該做。國人喜說「情、理、法」,是從情感為起點考慮事情,退一步才講道理,到訴諸法律乃屬不得已了。上述「四端」是古人分辨人獸的標準,要求內在的道德良知積極發揮作用,西方人則從超越的神性來界定人性。基督宗教相信上帝創造萬物,但人與獸的差異乃天壤之別。人成為萬物之靈是神有意的安排,為的就是讓人信仰神。西方的神獨一無二,人不具有神性,只能受到神性洗禮而仰望神,並分享其慈愛。至於要得到永生唯有虔信一途,讓靈魂得到救贖。

2-2-4  宗教觀點

基督宗教信仰不但將人間與天堂二分、人性與神性二分,還將肉體與靈魂二分。只有人具備靈魂,其他動植物沒有。靈魂當人活著時跟身體相互為用,人生走到終點時就需要接受最後審判,有堅實信仰的人死後靈魂不滅且榮登天堂,不信者則向下沉淪遭受煉獄無盡的煎熬。這種二元世界觀和人生觀,使得人性無法獨立彰顯其光輝,不易在中土得到認同。反倒是另一種外來信仰,同樣祭起靈魂旗號,卻深深打動中國人的心,那便是佛教。華人雖未普遍皈依,但在千百年來的潛移默化薰習之下,大多「佛在心中坐」。當初有不少正統儒者排佛,而道教興起更為對抗佛教,如今卻走向「三教合一」的境地。佛教認為,「佛」意指「覺悟的人」,佛性乃最高境界的人性,是人性通過修行與頓悟足以達致的智者高度。這種近乎人情的觀點,無疑會讓人們覺得法喜充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