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大智教化:無中生有的妙諦

大智教化:活學活用  89

 

3-2    有:無中生有的妙諦

3-2-1  十五而學

生前死後皆為空,但人一出生即是有,有的正是你自己。我們一旦出生,政府便提供養育和受教機會,直到十五歲國中畢業。十五左右正是一個人心智靈明得以啟蒙的年紀,開始成為「有識之士」。此言誠不虛,因為孔子反思一生行道的歷程,起點便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聖人十五自覺有識而開始學道,是每一個人奮發向上的最佳楷模。一旦肯學,各種資源便源源不絕呈現而來。為證明此言不虛,看看擁有不同學歷與技能的人,其薪資也是高低各異。你若想賺得更多,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就莫遲疑,發心努力學習吧!學習必須持之以恆,否則無從積累。而毅力與恆心在其根源,正是我們的意志力。提出意志哲學的叔本華,受到牛頓萬有引力觀點的影響,認為意志也是一種力量,而且無所不在。其於生物體最大的作用,便是維持生存的求生本能,以及傳宗接代的生殖意志。

3-2-2  真空妙有

叔本華的「意志」說到了佛洛伊德手中,便轉化為「欲望」說,佛氏的「原欲」觀點正反映出「盲目意志」。但是他又將人類從原欲的「本我」中解救出來,賦與其社會「自我」及道德「超我」的角色,讓各人有所作為。這種有意的作為,超越了無意的本能,開創出文明與文化,可視為無中生有的「真空妙有」,其動力來自有意識的意志。一個人有意地改善現狀,更上層樓,止於至善,這是努力改善自身命運的作法,值得深思。思索之下,我們會發現「命運」其實是兩回事:「命」代表命中註定的先天條件,「運」則意味運氣使然的後天努力。人們常在「命運」之外說「運氣」,這表示「運」指向某種氣勢。如果把「運」解釋成有意地主動運作,並且是針對特定的勢之所趨,那麼在意志集中的狀況下,力量也會有效集中,任何事情都可能辦得成。

3-2-3  五十知命

孔子反思要到五十歲才可以「知天命」,知命而不認命,表示半百以下必須妥善「盡人事」。如果「知天命」是「瞭解自己的限度」,那麼「盡人事」當為「發揮個人的潛力」;前者指向「命」,後者代表「運」。一旦命運拆開來看,就會發現「命好不怕運來磨」,以及「命差要靠運來補」,如此在無形中為人生增添了不少選擇餘地。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這裏的「孽」指的就是佛教說的「業障」。佛理主張業力流轉,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六道分善惡二端,個人發善則得善果,下輩子可投胎成仙或阿修羅,或再度為人;一旦做了缺德事,就會變畜生、做餓鬼、下地獄。業力類似盲目意志,但仍保留一線生機,令人有所作為。如果仍使意志盲目衝撞,則會碰到許多障礙,讓自身處境益形惡化,最終不可收拾。所以說「業障」可以克服,端視是否自覺有心改善。

3-2-4  隨緣惜緣

改善處境並非個人所能獨力完成,還需要有他人及情境配合,即所謂「主觀條件操之在我,客觀形勢成之於人」。以職場工作為例,誰是老闆,誰是主管,那些又是同事,一開始可能由不得你去選擇。然而一旦將自己擺到恰當的位置上,就可以開始主動經營改善週遭的條件,比方說與人交往。一生在世會碰到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擦身而過,有的人生死之交,重點是你有沒有巧眼慧心,懂得分辨人之善惡?華人在「命運」之外還好談「緣分」,認為結識別人能否相交的關鍵在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這似乎忘記了自己其實還可以有積極作為。一旦結緣後可以「隨緣」,也能夠「惜緣」。將難得的緣會加以珍惜,採用的便是「五倫」所賦與的「名分」,比方說不能當夫婦的可以做朋友。用恰當名分維繫關係,這也是意志無中生有的妙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