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大智教化:有情眾生的本然

大智教化:活學活用  79

 

3-1    靈:有情眾生的本然

3-1-1  自由意志

西方哲學有一個歷久彌新卻至今仍難得其解的問題,謂之「自由意志與決定論」,也就是追問我們一生所作所為,究竟是自己能夠作主,還是冥冥中自有定數?這個形而上的抽象難題,在一般人的認知和情感中也不時浮現,雖顯得比較籠統,卻相對務實,就是想瞭解自己的命運究竟如何?哲學家想探究命運為何,普通人則關心命運如何;後者最直接的答案往往來自相命術士,但是可信不可信,只能留待自己去印證。讓我們先回到哲學問題來看,先說自由意志。影視節目中有時會看見法庭審案,法官會追問嫌疑人在犯案時是無意還是明知故犯?所謂「不知者無罪」,至少可以輕判;換言之,以自己的意志「有意地」犯法就該罰。「自由意志」是人們可以意識到,並能加以操控的作為或不作為;相對地,「決定論」則指有些情況由不得你,而是受到外力影響,比方說「命運」使然。

3-1-2  命中註定

「決定論」又稱「命定論」或「宿命論」,大家一聽便會覺得不以為然。人活著就應該好好開創自己的前途事業,怎能無端認命?尤其是當眼前的情況遭遇不太理想的時刻,非但不能就此洩氣,反而更要立志奮發向上,突破難關,走出困境。但是話說回來,每個人也都有過一種類似的經驗,那便是人生往往並非一帆風順,縱使不如意者沒有十之八九,也可能會有十之五六或十之四五。換言之,命運好不好,其實各半各半。畢竟在任何沒有造作的自然情況下,事情發生的好壞就像擲銅板一樣,正反兩面機會各半。但只要我們有意稍加改變,情形也許就跟著起變化,甚至朝好的方向走。「事在人為」,或如孔子所言:「盡人事,聽天命」,類似的話還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些都表示人為不一定成功,但不為卻絕對不成功。引申的觀點則是:人既然活著,無論如何還是得有所作為。

3-1-3  本來面目

這裏又點出另一層疑問:我生來究竟擁有什麼?結果恐怕還是得等到蓋棺方能論定。退一步想,比較有意義的觀點應該是,各人在起跑之前的處境都一樣,那便是一無所有,而終點之後也相同。換言之,生前死後皆虛空,或用較有美感的說法來形容:「一片空靈」,這正是有情眾生的本來面目。「生命本虛空」並非消極之論,在科學家眼中即指「偶然」,相對的情況則為「必然」。你認為自己必然要來到世上嗎?除非自認「天縱之聖」,否則誰也不敢講。科學家雖然不斷找出諸事萬物存在與運行的規律,並且用量化的數字加以記錄、演算和推估,但是到了極微小的次原子粒子層級,一切就顯得渾沌不明了。上世紀最著名的物理理論,研究宏觀世界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針對微觀世界則有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為何測不準?因為太小根本無法測。

3-1-4  緣起性空

說生前死後「一無所有」,也許太過肯定武斷,若照科學家解釋,應是「渾沌不明」。每個人都由父母精卵結合所生,但在數億精子中,究竟那顆會跟唯一的卵子結合,誰也說不準,這種情況便屬偶然。對此佛家觀點值得參考,那便是「緣起性空」。「緣起」指事物的發生,「性空」則表示「無自性」,亦即一切事物皆非本來如此,純屬外力偶然搭配而成。其成分來自「四大」,也就是組成諸事萬物的「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四大皆空」指元素偶然隨意碰撞搭配組合,森羅萬象便由此而生。進一步看,你之所以為你並無特定安排,包括父母相識、相戀、結婚、生子等一連串的際遇,都是極其偶然。不過佛家說法真正值得深思之處,並非只在偶然性方面,其最大啟示乃是希望人們「莫執著」。也就是認識「空靈」的奧義,從而努力創造各種可能的「妙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