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大智教化:生物本能的體現

大智教化:活學活用  49

 

2-1    性:生物本能的體現

2-1-1  動物屬性

人的心理可以從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來看,介紹過認知面後,現在針對情感面,依序討論本性、人性和心性的問題。其中本性與人性問題,西方心理學及哲學探究較多,心性問題則為中國哲學所獨有。心理成長多靠教育,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全人格的發展,而非只會「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年輕時勤奮上學讀書,是為日後能夠求生存、創生涯、享生趣、安生死,而終其一生也必須懂得隨時講文明和重文化,這些就是人之異於禽獸的根本表徵。不過人雖然自稱「萬物之靈」,是最高等的動物,但也不能自認完全擺脫掉動物的屬性。人類本性有一些是跟其他物種相類似的,據此發展出高階的人性和心性。反身而誠,學習「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對我們生活於人群中知己知彼很重要。至於那些是人之本性?許多人都會聯想到「食色性也」這句話。

2-1-2  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係告子所言,其指出人之本性既具有跟動物相同的部分,亦得以上升至人性層次。它可以解釋成「飲食男女」的生理需要,也能夠創造出美感體驗的愉悅意境。欣賞美好事物拓寬了人們的心靈視野,這已超越基本需求的滿足,形成人類所獨有的文化品味與追求動機。不過在文化現象的底層深處,欲望流動依然無所不在,且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雖然我們不易察覺。佛洛伊德對人之本性從事研究,並將之應用於臨床診療。他稱此一本性為「原欲」或「力必多」,是所有動物要生存並繁衍後代的原始動力。它構成人的動物性「本我」,與社會性「自我」及道德性「超我」時起衝突,若無法順利調適,就會出現精神異常。「本我」同時具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前者追求食色的滿足,後者則是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破壞性。它足以毀人滅己,但也能夠加以疏導而轉移或昇華。

2-1-3  原始本能

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原始欲望之滿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只要捫心自問,就會發現無所不在。這套理論著眼於人的欲望,可將之視為最基層的情感活動。它受到哲學家叔本華的意志哲學所啟發。其實情感與意志乃互為表裏,一般多稱為「情意」,而與「認知」相對照。情意之中意志作為內裏,情感則表現於外。像貪吃及好色,動物表現得相當直接,人則必須有所保留含蓄,這是因為社會文化使然。社會文化對人的食色之原始本能,有時會有所抑制,但大多則是予以調節,適度便不為過。如今人人都能過好日子,享用美酒佳餚,只要不舖張浪費,非但無人反對,反倒是各種餐飲廣告不斷鼓勵人們消費。從較寬廣的角度看,本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它作為人之本然有待疏導,但不宜打壓。「盡力而為,適可而止」的中庸之道正好。

2-1-4  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之事也不時引人注目,但二者仍有一些差別。最明顯如吃喝可獨樂樂,性愛則屬兩個人的事;牽涉到另外一個人的意志,應予以起碼的尊重。華人自古男尊女卑,直到上世紀才發現女性足以「撐起半邊天」,始漸提倡男女平權。兩性平等在彼此交往中必須有所把握,不能因色欲薰心而予誘騙或暴力侵害。要懂得自我把持,隨時將本性導向人性,而非流於獸性。欲望不必壓抑但應予以疏導,飲食起居理當定食定量,勿暴飲暴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食色可以享受但切勿放縱,否則不但斲喪自己更傷害他人。傳統文化對此有不同想法與作法,像儒家以禮樂教化節制欲念,道家以澹泊明志清心寡欲,佛家則以參禪修行斷念禁欲。平心而論,這些都各有所偏。建議大家嘗試多接觸傳統思想與文化,培養自己的辨認能力,找到適合個人本性的見解,知行合一地身體力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