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大智教化:待人處事的領悟

大智教化:活學活用  39

 

1-3    慧:待人處事的領悟

1-3-1  圓融無礙

我們心靈的認知,在常識階段為經驗的混合,至知識階段進入系統的分析,最終則於智慧層面形成無礙的圓融。佛家有段話大意是說:修行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深入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得道後看山又是山、看水是又水;這個比方很巧妙地指向常識、知識、智慧三者不同的境界。不過我們主要講待人處事的實用智慧。待人之道可分識人、處人、助人三項,先談認識人。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書讀得再多,或許有助於增長工作效率,卻不一定能分辨人心善惡。這點得用心觀察培養,卻非無跡可循。所謂識人智慧其實靠經驗積累,就像交朋友,可分上中下三品,即知己型、互補型、不互斥型,餘皆不夠朋友。識人同樣可以心存一把尺,將之分為可溝通型、不同調型及圓滑型等。後者若一味投己所好則慎防之,居中者可換個方式尋求切入點,唯有前者得以互利共榮。

1-3-2  廣結善緣

身在職場閱人日多,和諧相處首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因此在面對他人之際,除了心存一把尺將之分等外,隨後即依原則分別對待。一般原則有公私分明、人和為貴、敬而遠之等。職場生涯務必要公事公辦,一旦循私則後果堪慮。但人際相處也不能太過拘謹,在不涉利害關係的情況下,同事不妨和樂相處。至於上下關係無法避免,就一定要秉公處理,私下敬而遠之。「伴君如伴虎」,「君臣」即為今日之「上下」,古人智慧不可不知。既然職場生涯步步為營,除了謀生糊口外,平時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善體人意,對同事伙伴多加關心照顧,便是廣結善緣的快樂之道。助人之心要緊的是樂善好施,不求回報,這是指經常噓寒問暖。尤其當一個人隻身在外,跟類似處境的人靠在一起相互取暖有其作用,但也別忘記「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智慧教訓。

1-3-3  善盡本分

待人要圓融而非圓滑,後者滑頭不可取,前者無礙多努力。能分辨這些差別不是靠書本知識,而是來自智慧領略。待人如此,處事也一樣。處事之道最佳狀況為對事不對人、依法不依人。但國人一向講究情理法,人情總是先行。我們處事難以擺脫這種文化氛圍,權宜之計則是盡量多對事少對人。職場中多為公事,公事公辦自有道理程序可言,依理辦事可省去人情干預。重點是你對其中的道理程序有幾分把握?就業不應消極地認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是在奉公守法的前提下善盡本分。如今每種職務都有守則程序可言,先搞清楚自己的責任、義務和權利,如此行事便得以「無過與不及」地恰到好處。一般而言,製造業更多在於處事,而服務業則不可避免地著重待人。有些人善於做事卻拙於應對,謀職時應選擇製造業而非服務業,否則動輒得咎,對己對人既無好處且添負擔。

1-3-4  思維方法

往深一層看,做事情要講究方法和邏輯,不能冒然行事,否則事倍功半。邏輯方法來自哲學,「哲學」一辭是日本人對西學的漢譯,其於古希臘文的原意是「愛好智慧」,係對人間智慧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意思。既然哲學為愛好智慧的學問,就得講究方法。方法反映出人類的思維之道與事物的內在理路相互呼應,亦即合乎邏輯。邏輯方法分為演繹法、歸納法及辯證法,它們都充分體現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用心思考便隨處可見。像演繹推理最有名的方法稱「三段論證」,如「人都要吃飯,你是人,所以你要吃飯」,它們分別為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歸納法又稱科學方法,通過不斷實驗找出科學規律,最通俗的生活實驗如「貨比三家不吃虧」。至於辯證法揭示出事物中皆具有變化、矛盾及統合,就像古人講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搞清楚這些關係,就足以方便行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