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大智教化:人生信念的趨向

大智教化:活學活用  69

 

2-3    性:人生信念的趨向

2-3-1  心性之學

講到人心情感這一部分,不能不提及中國獨特的「心性之學」,包括以「心性體認」為本位的「生老病死之學」。「心性」指人之「本心本性」,在儒家看來是「良知良能」,在道家看來是「自然之道」,在佛家看來則是「真如本心」。總而言之,要比日常表現的人性更純粹、更深刻。在西方世界,這就要歸於神性了。而我們的心性卻沒有那麼豐富的宗教色彩,而是更接近一種圓融無礙的理想境界。發揚心性的理想境界不在天國而在人間,不屬於宗教信仰而接近人生信念。所謂「心性之學」,就是要發現並開拓人生信念之趨向和途徑,由人生信念凝聚出每個人的人生觀。人生在世不脫生老病死,儒道二家皆歸現世主義,人死如燈滅,不言生前死後之事。唯獨佛家相信輪迴轉世,主張「業力流轉」的三世觀;影響所及,許多人心目中都存有「下輩子要如何」的念頭。

2-3-2  三家會通

務實的人只看這輩子不想下輩子,但是佛教的三世觀仍有可取之處。打破三世的神秘鏈結,回歸人間的因果關聯,建議大家可以把「前世、現世、來世」想成「過去、現在、未來」,從而對前人祖先「感恩」,替自己眼前「惜福」,為後代子孫「積德」。如此平易近人的詮釋,便令佛家思想去除外來宗教色彩和印度人特有的輪迴觀念,而跟傳統文化中的儒道二家人生信念順利接軌。儒家講人文化成,道家重復歸自然,佛家願臻入涅槃,彼此相得益彰。心性之學在宋代最為儒家所推崇,然其希望「安身立命」則屬禪佛語,要求「內聖外王」又歸道家說。事實上,漢代以後獨尊儒術,至宋代已走向「三家會通」,明代的王陽明更是心性之學融會貫通下的一代大儒。其為文治武功雙全的名將,學說影響後世深遠,甚至傳至日本,對治國理家、企業經營皆有所裨益。

2-3-3  心性體認

宋元明代的心性之學傳統,可上溯至亞聖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生應實踐仁義而遠離功利。在戰國時代天下混亂唯利是圖的當下,聖人竟然如此擇善固執,必然有其內在根據,這便是性善之下良知良能起到的作用。良知良能乃是不學便知的智慧和不學便會的能力,人們通過心性體認,反身而誠,就得以無礙地契入「與天地合其德」的崇高境地。「致良知」、「心即理」的方法可以連在一塊講,它意指從回歸本心中發現宇宙與人生的真理。這點在今天看來可惜只對了一半。對的一半是有關人生道理的部分,如果人們真的相信自己可以為善,的確可能改過遷善。但是以接近唯心的態度去發現宇宙真相,無異緣木求魚。王陽明在世前後,西洋人正在發明顯微鏡,如果他拿來格竹子,會發現竹子生長其實來自細胞分裂增生。有此實證工夫,科技提早昌明矣。

2-3-4  宇宙人生

宇宙與人生是哲學兩大基本課題,分別處理物質能量和社會人文問題,必須用不同的方法契入。中國雖然錯失了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但三、四百年後仍能急起直追,把生產力充分開發,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是全體中華民族的光榮,如今兩岸貿易頻繁,互通有無,不斷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無疑值得肯定、鼓勵和贊賞。作為參與社會活動的一份子,尤其更應該深切體認知行合一的真諦,為自己的勞動實踐賦與認知和情感的意義,使個人生涯發展更上層樓。職場正是勞動實踐的場域,由職場和社會所提供的資源,為大家帶來專業訓練與全人教育,機會難得,理當善自把握,活學活用。眼前介紹有關心理的情感部分,包括人的本性、人性和心性。情感形之於外並有所感知,其內部動力則為隱而不顯的意志,有待進一步深掘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