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立言 67:羅中峯《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

 


 

        2007年入秋五十有四,開學未久某日正在松山候機前往馬祖授課,意外接到校長電話,剴切交付重責大任,為迎接來年高教評鑑,出任陽春的社會科學院院長。於是未來兩年我在生涯最後一個重要職位上盡力而為,不求有功,但願沒有任何閃失。好在到頭來評鑑順利過關,我乃選擇急流勇退,申請休假研究一年,去對岸一邊寫書,一邊推廣生命教育。在院長位置上不敢講全力以赴,是因為看見別的院長比我更拼,對比出我力有所不逮而覺得慚愧。試想人過中年漸有眼高手低、力不從心之累,卻被推上第一線,於兩年內出席大大小小兩百場會議,就是為了維繫住學校命脈與生機。此乃私校共同宿命,處於其間只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時令我萌生退意,現實中卻只能迎向一個個浪頭。說來也奇妙,就在職場中載沉載浮的當下,竟讓我抓住一塊漂流木,從此改變了我的後半生。

 

        此物乃是一本不起眼的學術著作,係社會學者羅中峯所著博士論文公開刊行的《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由我的《人生啓思錄》同一家洪葉公司出版,是在中央大學內敦煌書局淘寶所得。簡單地說,本書讓我初識白居易「中隱」之道,為日後大智教化平添上「中年中產中隱」的重要論述。如今中隱已成為信仰大智教四項基本要求之一,其餘為無後、安樂死、自然葬。究竟中隱之道為何?本書有所闡述:「這是一種在個人生活秩序的組構上明確劃分『私領域』 與『公領域』的策略。行動者必須設法在世俗日常生活的時空結構之外,區隔出非日常生活領域以安頓其審美行動場域……。以審美實踐肆意發洩其對於社會現狀的不滿情緒,而獲得心理治療的成效,並強化其對於遵循世俗日常生活行動規範的服從度。」這對我當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處境,頗具醍醐灌頂之效。

 

        羅中峯大作神奇且適時地出現在我的人生因兼濟而「坎陷」(牟宗三語)下,暗中助我一臂之力得以再起;它既引領像我這般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的開創,更讓我發展中隱之道的療癒與貞定功能,讀來相當感同身受。我甚至曾經熱心地去原出版社買了三本分贈友人同道,無奈未見任何人讀後有感,或許是博士論文艱深難解罷!作者既是社會學者亦為藝術史家及社區營造工作者,任教於佛光大學。我從未與之結識謀面,僅善結文字緣;而佛光與南華皆為同一教團所創,似又為另一種因緣。我將本書列為生涯發展「生命教育」時期之末,而非早年「閱讀啓蒙」時期之內,正是因為它對我邁入「大智教化」時期起了一定的作用。這或許可視為第三回心智典範轉移,亦即從宏觀的傳統文化之認同,深化為微觀的中隱生活之貞定;當然這必須是中年以後生命情調的抉擇,不宜過早為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立言 66:《永遠的包校長》

 


 

        作為反諷式擬似宗教的大智教,行大智教化以宣揚大智教義;大智教是一套堅守現世主義人生哲理的自我教化修行工夫,對生前死後之臆想完全存而不論,對世間宗教系統一律敬而遠之,擇善固執推廣活在當下安身立命了生脫死的大智大慧。身為大智教化主而非教主,我在安身立命的生涯發展上大致平實平淡平凡,至今七十有二,當了三年記者和四十二年老師,印證了學文科不是耍筆桿就是嘴皮的出路。而大半生教職生涯,幾乎都跟銘傳這所學校息息相關,套句我跟哲學的關係表述,同銘傳的因緣可以說:「中年就業我選擇了銘傳,老來回首銘傳選擇了我」,一度返校擔任客座目前仍在兼課。說起銘傳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其創辦人包德明女士,俗稱「包奶奶」在擔任近四十二載校長後,於1999年初功成身退,安享天年至2009年,高壽百秩添一,是人間難得有福報的教育家。

 

        2012年位於北京的中國傳媒大學規劃出版一套介紹全球女性大學校長的叢書,相中包校長的傳奇故事,於是派人來臺取經及蒐羅資料,同時訪問我這個關係人,因為我曾為老校長立傳《永遠的包校長》。本書於2007年銘傳五十週年校慶當天出版,算是一份祝賀大禮,同時紀念老校長創校半世紀功業。在前言中寫下:「包校長年輕時受的西學訓練由社會學而經濟學,後半生全力辦經貿商管教育,對臺灣經濟發展貢獻良多。包校長事業成功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因素,那便是她始終以傳統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觀和行事作風來待人接物,像尊師重道、嚴管勤教等。西方的經濟學係從倫理學脫胎而生,包校長則是一位自憂國憂民的關懷中,選擇以經世濟民學問辦教育的看重倫理的傳統長者。」近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當時正是道德哲學教授,融倫理價值和市場價格於一爐。

 

        1988年初我取得博士學位後,無憂無慮過了一個春節,然後為生涯前途到處投帖謀職。結果除一處有回音外,全部石沉大海;唯一有消息的,正是當時的銘傳商專。四月中我揮汗氣吁吁地爬上臺北士林福山,接受包校長的召見面談,三天後便接到專任副教授聘書,從此展開半生教育生涯。耳順提早退休前,我在銘傳總共任教二十一載半,近半時間兼行政職,最不能勝任的就是擔任包校長的主任秘書。好在她老人家有容乃大,私下待我像小朋友一般親切,為日後替她立傳奠定了一份善緣。在結語內我表示:「與其說我在為一位大人物寫傳記,不如說我在為一個老朋友寫故事。中年後辦學校,硬是把銘傳辦得跟別的學校不一樣,這才是她的本領。原本平凡的作為,卻在她的擇善固執下點石成金,變成別人口中的不同凡響,這就是她的獨到功夫。」此即我心目中永遠的包校長。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立言 65:《從常識到智慧——生活8×5》(二)

 


 

       花費一整帖篇幅去檢討本書的失敗,並非純然發牢騷,而是想瞭解其中緣由。事過境遷後,由大智教化視角進行反思,我的失策完全來自沒有堅持我手寫我心。如此看來那位給負評的讀者還真算得上知音,因為我一方面想走溫情媚俗路線,另一方面又要達成兩千字下限要求,結果弄得左支右絀,進退失據。有此教訓後,我乃堅持走自己的路,不再做些力有所不逮的事情。好在之後著作大多擁有自主規劃與操作空間,令我感到海闊天空,自由自在,從而讓大智教義水到渠成,自然流露。回頭來看,《從常識到智慧》也非一無是處,還是盡可能發人所未發,像是提出「常識」觀解的重要,便受惠於波普的「常識實在論」。我認同常識,嚮往智慧,卻對大多數系統知識有所疑慮,尤其是看似嚴謹的哲學論證。因為那些經常為門戶之見,屬於「親見知識」之後「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分別心。

 

       批判歸批判,本書還是有些發明,亦即從事常識的觀解。我在〈自序:常識即生活〉中寫道:「現代生活中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常識?我發現『口頭禪』是很理想的現成素材。所謂『口頭禪』,就是大家朗朗上口、人人對它都有一套自己看法的日常概念;尤其透過數目字來表達,更為民眾所熟知。像儒家實踐的『五倫』、佛家探討的『五蘊』等,皆有其常識性的解釋。」我正是以此為方便法門,集結了八組生活課題,分別提出五點說明,遂名之為《生活8×5》,其標題如下:「生活的感受:眼、耳、鼻、舌、身;生活的領略:色、受、想、行、識;生活的執著:貪、瞋、癡、慢、疑;生活的沉淪:殺、盜、淫、妄、酒;生活的規範:仁、義、禮、智、信;生活的態度:溫、良、恭、儉、讓;生活的關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生活的開展:修身、齊家、合群、治國、入世」。

 

       我對此表示:「本書正是我的常識之見,它不必莫測高深,有的只是深入淺出、淺顯易懂的思緒引申。這是我作為哲學邊緣人的生活故事之書寫,目的並非建構哲學知識體系,但確實在為安頓人生而著書立說希望達到潛移默化的理想,能夠反身而誠,作出人生中最適當的存在抉擇。本書即依此理想而寫,如果要給它一個課名,就當作是柔性的『生活哲思』吧!」對照於編者所寫的出版緣起:「跳脫一般市面上的心理勵志書籍、或一般讀物所宣稱『神奇』、『速成』的效用,本叢書重視知識的可信度與嚴謹性,並強調文字的易讀性與親切感,除了使讀者獲得正確的知識,更期待能轉化知識為正向、積極的生活行動力。」我自忖未能達到編者的託付,但仍然盡量以個人常識之見,去滿足社會上知識性需求,以激發讀者的愛智慧見。哲學原意正是「愛好智慧」,此即本書寫作宏旨。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立言 64:《從常識到智慧——生活8×5》(一)

 


 

 《從常識到智慧——生活8×5》雖是我三十四部著作中,唯一的知名大書局出版品,但在問世前後都充滿波折甚至挫折,對個人而言可視為失敗之作。當年本書編輯曾讀過《心靈會客室》,認為我適於寫些心靈雞湯般的讀物,乃盛情邀約,我也樂於共襄盛舉。這是一套自我療癒叢書,編者在緣起中如此寫道:「面對著一個個受苦而無助的靈魂,我們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而身為對社會具有責任的文化出版者,我們又能為社會做些什麼?這一連串的觀察與思考,促使我們更深刻地反省。以此為基礎,我們企畫了〔LIFE〕系列叢書,邀請在心理學、醫學、輔導、教育、社工等各領域中學有專精的學者,提供社會大眾以更嶄新的眼光、更深層的思考,重新認識自己並關懷他人,進而發現生命的價值,肯定生命的可貴。」這無疑是推動生命教育的良法美意,於我卻顯得眼高手低。

 

       那時我雖然任教於教育所,卻自認為哲學人文學者,對行為社會科學的通俗表述並不在行,下筆行文很容易偏離編者的要求。其實我對寫作本書充滿熱情,因此在短短十六天內便完成任務,無奈興奮交差後許久未見回音。終於有天被請去喝茶,告知審查結果必須大修,並附上專家意見。當時我感到很驚訝,認為此非學術著作,何以得此負評?回家後反思再三,告知決定重寫一本,不再費事修改了。被嫌棄那本不久以《觀生活》為題上市,新書《從常識到智慧》則隔了一年多才出版,副題為《生活8×5》,意指我熬煮了八五共四十盅有關生活的心靈雞湯,希望為讀者指點迷津。本書在國家圖書館編目的分類為「1.人生哲學2.生活態度3.修身」,總算擺脫掉行為社會科學的標籤,回歸人生哲理表述。只是我下筆已盡可能採取溫情式柔性態度,卻得不著讀者認同,更適得其反。

 

        記得早年官方推動生命教育,希望培養學生擁有一顆「柔軟的心」;這點對未成年人尚無可厚非,於成人大眾則不免矯揉造作。想我的稟性氣質不但傾向自了漢,更不時憤世嫉俗,也因此最欣賞的哲學家乃是叔本華。要我推動生命教育的最佳進路便是哲學批判,而非心靈雞湯加上團體帶動唱那一套溫情媚俗。問題是《觀生活》寫成哲理書被退稿,我只好委曲求全,隨俗再寫一本交差了事。偏偏編者要求文章每篇須達兩千字,對我而言更是窒礙難行。因為我遵循散文大師周作人的寫作原則,認為小品文宜以千字為上限;若是一篇兩千,難免畫蛇添足。四十篇「中品」問世後如釋重負,大書局舖貨也的確到位,連對岸都買得到,只是得到的回饋卻令我十分洩氣。看見網上有大陸讀者留下「矯情」二字,當即恍然大悟;若非真正「我手寫我心」,只會落得事倍功半,甚至裏外不是人。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立言 63:《觀生活——自我生命教育》(三)


 

               若說《觀生活》具有創意,便是將古代東方「修、齊、治、平」理想和西方「真、善、美」境界各有增補,使其更顯週全。修齊治平源自儒家「八目」,我曾對之重新詮釋,即以「格物、致知」體現「為學」之道、「誠意、正心」代表「做人」工夫;再以為學與做人之四目,共同落實為「修身」的基本修養,然後更上層樓陸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儒家重視內聖外王的社會倫理,必須懂得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八目」修養若要用於今日華人世界,就有必要加以修訂。依我之見,從「齊家」一下跳到「治國」不切實際,最好是在其間納入「合群」一目,以示積極關心與投身社會及社群。因為古代之「國」僅指諸侯城邦,不似現代主權國家。再者「平天下」之說同樣過時,不妨改為「入世」,亦即參與世界以促成全球互利共榮。從八目調整為九目,正是為了與時俱進。

 

        另一項創意則是將成「聖」理想納入人生的「真善美」境地。其靈感來自我的母校輔仁大學校訓,早年係「聖美善真」,如今倒過來講,終究都將宗教神聖添加到世俗人性之內。真善美之說是古希臘哲學家愛好智慧的最高境界,上主的神聖則代表希伯來信仰的終極嚮往;問題是人可以仰望神卻不可能成為神,彼此始終判成兩橛,不似儒家修身工夫登峰造極足以成聖成賢。對此我有所詮釋:「基督宗教將世界判成兩橛,分成神聖與世俗,或者天國與人間……。神聖與世俗的分判,與其指向真實世界,不如反映人格境界;聖人與凡俗之人終究有差,但差別心卻可能激勵人們超凡入聖。聖人就是功業偉大、人格崇高的人。……追求德行崇高的聖人境界,屬於儒家式的自我實現;道家並不作此想,老子甚至主張『絕聖棄智』,以回歸自然率真。」大智教認為道家反璞歸真同樣足以超凡入聖。

 

        儒家重人文,道家親自然,後現代大智教所宣揚的「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係以自然之道融滲於人文,再以人文精神後設於科學;自然是根本,人文為體現,科學則屬發用。此一人生哲理觀點簡稱「天然哲」,雖於2019年《新生命教育》內方才全方位舖陳,但早在2007年《觀生活》中便已明示:「生活中無疑有許多疑難雜症和顛倒夢想,但那些都屬於枝節問題;我們理當在主幹上,去尋求解決之道。生活主幹一如本書整體架構所開展的『修身、齊家、合群、治國、入世』的人生階段,具有『真、善、美、聖』的崇高性質,可以用『生物、心理、社會、倫理、精神』一體五面向的人學觀點去契入,並於『教育、咨詢、關懷、管理』等實務中全方位落實。這整套工夫,可視為我的生活學之思想與行動、觀念與實踐知行體系。一旦知行合一,生活便得以超凡入聖、反璞歸真。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立言 62:《觀生活——自我生命教育》(二)


 

               當初應邀寫通俗心理書籍,我就想到用性靈小品的體裁盡情揮灑,但全書架構卻必須系統呈現,以利讀者一目了然。此即所謂「學者散文」書寫,以情意文字和形態,表達認知底蘊與內涵,通俗心理或人生哲理都符合此種要求。問題是我終究為哲學學者和教師,下筆實不脫好為人師的愛智慧見路數,交稿後竟然不符所期,只好另起爐灶,重寫的《從常識到智慧》拖了一年半載才問世。但是到頭來《觀生活》還是有機會跟《觀生死》結成自我二書連袂上市,銷路還算差強人意。本書初步系統表達了我心目中的人生哲理,全書先介紹我所開創的人學觀,再討論人生的方方面面。人學類似於哲學人類學,但並不盡相同;後者演進出科學人類學,前者則相對於神學。人學關注的是無涉於神聖境地的世俗生活,每個人都在其中體驗到生老病死無所不在,於是改善生活大可從瞭解生死談起。

 

        全書首帖即談〈生死與生活〉,我寫道:「談生死其實是為了討生活,這是我十年來的處境與心得。而生死和生活都需要學,也可以學,但是無所謂『生死學』或『生活學』。本書題為《觀生活》,主要意指:人生在世,應該用心反觀自己,並且主動終身學習,從而開發出更豐富的生活智慧。」平心而論,我雖偶然當上南華生死所創所所長,該所近年還成立了博士班,卻始終認為其實並不見得存在著「普遍的」群體生死學,而無寧是「本真的」個體生死觀。畢竟要談生死學恐怕必須大死一番,或是有著臨近死亡的切身體驗;我想除了因罹癌而發心著述的「生死學之父」傅偉勳以外,其餘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不過只在紙上談兵而已。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拈出了「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作為自家本事;《觀生活》的〈人學觀〉及〈人學的應用〉兩篇,便依照我的生死學理念與實務而建構。

 

        〈人學觀〉以五章先後介紹「生物人、心理人、社會人、倫理人、精神人」諸面向,其中精神人即指具有「性靈之靈性」的典型人格。我在此章中先討論基督宗教、佛教和道教,再對焦於相互融通的「儒道家」人格典型,而以道家思想與態度為核心部分。我對道家的期待為:「作為生活智慧的人生信念,我提倡反璞歸真、順應自然的道家思想;它的最大作用,是對死亡的看淡、看破、看開。……追隨道家途徑,則推行環保自然葬便大有希望。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可由其死亡態度看出大概。我近年積極推動殯葬生命教育,正是為了移風易俗、推陳出新,以徹底解決殯葬活動為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困擾。」這是大智教生死哲理「向死而生、由死觀生、輕死重生」的具體實踐。至於〈人學的應用〉,同樣援引生死相關實務應用課題加以活學活用,亦即針對生活的「教育、輔導、關懷、管理」。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立言 61:《觀生活——自我生命教育》(一)

 


 

       《觀生死》與《觀生活》結成二書同時問世,序言分題為〈心靈會客室〉和〈生命情調的抉擇〉;前者代表百帖小品的特性,後者則反映我的存在體驗與抉擇。在後文對全書旨趣有所闡述:「《觀生活》分為『我手寫我心』、『人學觀』、『人學的應用』、『生活的開展』、『生活的本質』、『生活觀』等六篇,其中首尾兩篇分別呈現我的敘事觀點和人生哲學,其餘四篇則有系統地探討人與生活諸面向。本書可視為我的第一種人生哲學著述,是我對近四十年前的年少心靈提問之自我回應,理當歸於自我生命教育成果。全書凝聚起今年初半月沉潛用心之所得,也算是當下生命情調的抉擇。」全書在2007年春節期間連續十六天伏案完成,平均一天七千文,雖未打破之前二十五年當《電視周刊》記者的八千記錄,依然寶刀未老。由於它具有彰顯自家本事的里程碑意義,值得花較多篇幅深入介紹。

 

        說《觀生活》是我寫作上另一座里程碑並不為過,因為這是我頭一部既述且作的著書立說之作,它系統地提出我的宇宙與人生哲理,在末篇中以五帖次地舖陳,此即「存在主義、現世主義、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後現代儒道家、知識分子生活家」。這些哲理與其說具有知識性,不如視為通俗信念情意表述,乃係我心目中的「華人應用哲學」。我涉足哲學至今超過半個世紀,終於認定自己絕非專家,卻樂以雜家自居。對此我有自知之明:「我生活周遭有些標榜著『新儒家』或『新道家』的中生代學者,他們都對理論探索與學問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這些全是積數十年之經驗的思想結晶,我望塵莫及,也不期待與之並駕齊驅;我想另闢途徑,走生活實踐的路線,尋求類似應用倫理學的『生命的學問』之開展。」而我作為「思者醒客」的「愛智慧見」,到頭來也終於成就一家「哲普」之言。

 

        本書的出版一波兩折,曲折之後竟出現意外收穫,確為滿意結局。自序有云:「有家出版社編輯邀請我用《心靈會客室》的筆調,為一套通俗心理學叢書撰稿,以自我療癒各種疑難雜症;我一時興起,竟然寫成應用哲學著作,當然不符所需。不過在極短時間內反身而誠,從而暢所欲言,的確是種難得的自我觀照。為了保留這十六天心路歷程的雪泥鴻爪,我決定以其本來面目公諸於世,說與有緣人分享。」我雖然曾經赴美念了一學期心理學,但淺嘗即止,仍回到哲學懷抱。對此我有如下省察:「年輕時我選擇了哲學,而立之後哲學選擇了我。」我始終認為心理學脫胎於哲學,二者仍有相通之處;將通俗心理學寫成應用哲學並無可厚非,自我療癒並不限於心理輔導,哲學諮商同樣有用武之地。我所宣揚的天然哲大智教,正是一套類似哲學諮商的自我療癒與貞定之道,亦即自我大智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