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生物人:環境與生態



人作為有形的存在個體,既然無逃於天地之間,就應該學會如何頂天立地,包括承擔集體的責任。如果我沒有弄錯,這些年臺灣幾乎過的都是暖冬,因為我始終想不起多年來的日子裏,有那一天是凍得讓人受不了。莫非新聞報導不斷提及的全球暖化現象,已經變得越來越嚴重?這使我想起電影「明天過後」,我原本是以看科幻電影的心情去找刺激的,卻沒想到它是一部更聳動的預言電影。故事講全球暖化現象適得其反,造成南北洋流阻斷,海水溫度迅速下降,導致北半球急劇陷入冰河時期,沒有凍死的人只好大規模移居南方。是譁眾取寵?還是危言聳聽?雖然現今美國總統仍對其嗤之以鼻,但片中紐約自然博物館內的長毛象,似乎真的沒有躲過類似一劫,也表示遠古的確發生過突如其來的冰河期,讓動物走避不及,某些大型動物甚至因而絕種。

因天災而走避不及的事情經常發生,地震的慘狀固然不用講,世紀初南亞海嘯的怵目驚心,仍令人記憶猶新。這個時候我們就該用心想想孔老夫子「盡人事,聽天命」之說的真義了。我對此的解釋是「發揮自己的潛力,同時瞭解本身的限度」;儒家的天命說雖然有更崇高的意思,但是我寧可把它想成道家的順應自然,如此便無需過分造作。人類發展到今天,早已開創出包括科學知識在內的文化世界,不可能再回到茹毛飲血的自然境地。但是由科學知識所帶動的技術進步突破,卻會產生各種後遺症。就拿代步的汽車來看,舊式冷氣的冷媒氟化物會破壞臭氧層,所以停產不用;消耗汽油的內燃機會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暖化,難怪要人們改用酒精或電力車,或者乾脆不開車。問題日益嚴重,車輛卻不斷增加,這才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弔詭。

    弔詭難以用知識解決,卻可以藉智慧超越;知識是經驗累積,智慧卻是靈光乍現。人類從未想過會因為自己動腦筋的結果,有可能把地球毀掉。當然解鈴還需繫鈴人,所以人類不斷發明更新的科技,以改善舊有科技所產生的困局。不過更高的智慧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人類的生物性身體佔有時空,時空便是人們身處的環境;環境不斷變壞,人又如何潔身自好?上個世紀人類思想的一大突破,即是形成整體生態觀;用有機式考量取代機械化思維,把眾生當作一體來看待,而非僅重視人類的福祉與自身的利益。如果明天過後是大滅絕,是回到宇宙洪荒之初,那麼我們只能寄望於第三類接觸,追隨外星人到其他星球上去討生活。生活即是活在現實中,眼前的生活沒有外星人;未來即使有,也可能是吃人的異形。看來我們還是自求多福較為妥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