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生物人:葷食與素食



我的人學觀是把人視為「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的存在個體;也就是說,我們至少可以從五方面來思考人的問題,包括人的生活;但是必須記住,人其實是不能分割的整體。比方現在要討論的吃葷吃素問題,它雖然涉及人的生物本性,卻也跟其他方面有所關聯。話說有回到佛教玄奘大學參加學術研討會,在會場門口買了一本叫《深層素食主義》的書,閱讀後深有所感。剛巧不久學生辦謝師宴,出席時問我要不要坐在素食桌,我隨口說好,從此發心茹素。此一考驗我毅力與決心的轉變,一共維持了兩個月又三週。暑假結束前,我遠赴山東大學醫學院做短期講學,抵達當晚副院長為我接風洗塵,上來的大菜竟是驢肉,外加上等美酒,不吃不喝又覺怠慢,近三月的素食生活實驗,便以破功而告終。

臺灣流行佛道雜糅的民俗信仰,再加上養生之說盛傳,素食竟蔚為時髦。不過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許多素食的造型和味道,要盡量做得跟葷菜一模一樣,甚至連名稱都加以追隨?這種口素心不素的作法,豈非知行相違、口是心非?如果真要吃素,我覺得寺廟裏的齋飯,比外面以素食為號召的餐飲好吃多了。這裏所說的好吃,是指平實、平淡、平凡,而非色、香、味俱全。從演化觀點看,人類屬於雜食動物,成長過程中需要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但成年後茹素並無不妥。我一時起心動念吃素,肇因於當年從事殯葬教育,經常跟學生提及遺體處理;有天我突然想到人們用繁文縟節去奠祭亡者,遺體入土或火化也慎重其事,卻把動物遺體吃下肚,想到這兒便覺得有些不自在。這多少屬於自尋煩惱,卻觸動了我去嘗試改變飲食習慣,總算是稍有體會。

    《深層素食主義》一書分析出六種素食模式,有些已不算真正吃素。如果以不殺生或少殺生為標準,第一種連摘食蔬果都不允許,只能吃熟透自然脫落的植物;若完全遵照辦理,可能要餓壞了。第二種就是我們習見取植物及其製品為食物,臺灣大致以此為準。至於西方人有飲奶及吃蛋者,即是第三及第四種的奶素和奶蛋素。最妙的是第五及第六種半素食,前者吃無足動物如魚類,後者加上吃二足動物如雞、鴨;這些都叫吃白肉不吃紅肉,而紅肉即指豬、牛、羊肉等。吃動物肉當然不免殺生,吃植物也可能結束某些生命型態,以此為素食的理由雖然值得商榷,但素食主義無疑還是會觸動人們的同情心,而在慈悲為懷中做出選擇。但是少吃肉的問題,還不如少開車來得嚴重迫切;汽車排放廢氣造成全球暖化現象不斷惡化,更值得我們深入關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