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心理人:人本心理


    
作為助人專業之一的心理輔導諮商,在美國是一門大事業,在臺灣則尚未定論。當年〈心理師法〉通過後,不少人在忙著考證照以執行專業,但是我始終懷疑,這條路到底走不走得通。洋人重視個人發展並尊重隱私,心裏有事不好找親戚朋友傾吐,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反而較放心;華人以家庭為重,雖受西潮影響,卻不情願把「家醜」說給陌生人聽,寧可在親友間發洩,或找信仰上的慰藉。這也是我為什麼主張善用民俗療法,並積極發展倫理哲學諮商的原因。輔導界曾經爭取立法,把「輔導」列為專業用語,沒有證照不能擅用;就像「醫療」一辭專屬於醫界,外人隨意使用便算觸法。但即使輔導專家勝出,人心撫慰工作卻不能因此而窄化;轉圜之道即是兼取其他說法,以從事非專業的服務,我想到的乃是較寬鬆的「諮商」一辭,何況輔導人員也在使用「諮商心理師」頭銜。
     
有關輔導諮商的基本要求,那便是「以人為本」。西方世界為反對以神為本的宗教勢力凌駕於人,發展出「人文主義」思想信念,也稱作「人本主義」。到了近現代,人本主義不單批判宗教當道,也質疑科學掛帥;出現於一九六零年代的「人本心理學運動」,便是對於科學化行為主義盛行的一種反動。人本學派的主張多用於應用心理學領域,卻經常不見容於主流的科學殿堂。我手邊保存有一冊1983年出版的《柏克萊加州大學概況》,其心理系介紹中特別強調,該系主要在對動物與人進行經驗性的科學研究,凡是對人本心理、輔導諮商等通俗性議題有興趣的人,請申請其他學校。其實在我看來,人本主義相當貼近哲學,既然主流心理學不歡迎它,何不藉此機會回歸哲學陣營,讓彼此攜手合作,共創同樣可以助人的哲學或倫理諮商。

倫理諮商在歐美國家確實存在;歐洲主要為發揮「實踐哲學」的功用,美國則提供醫界參考。那是因為有些醫院常常碰到生死攸關的醫療決策,醫師、律師、家屬及當事人都拿不定主意,就去請教以倫理教學為主的哲學家,後來乾脆在醫院裏為他們設置專門職位,就叫「臨床倫理師」。有本書《醫院裡的哲學家》,便是倫理師的現身說法。但我心目中的諮商比這要廣泛得多,主要落在人生觀的安頓上,需要對人生哲學有研究的人來擔任哲學諮商。哲學諮商的目的,便是去發掘現代人潛藏的生活智慧。生活智慧可以從生活知識轉化擴充而來;求知是漸修的功夫,慧見則是頓悟的效果。智慧的花朵並非一蹴可幾,卻可能在不經意中綻放,也就是「開竅」。人本學派如果願意重返哲學園地,或是站在心理學旗幟下與哲學密切合作,則不但能夠為人們「解厄」,更有機會幫大家「開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