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心理人:認知心理



從心理面看人,在中國是通過人性論,在西方則交給心理學。心理學的原意是「研究靈魂的學問」,屬於哲學的一支。當1879年心理學從哲學獨立而投靠科學之前,經歷了探究靈魂、心靈及意識三個階段;其後「科學的心理學」則先後標榜行為與認知研究,並且強調跟生理學或生物學相輔相成。作為一個以哲學為主要關注,兼習生物學及管理學,退休前在教育學系所任教的學者,我對心理學其實一直保持高度的興趣,並且曾經兩度想改行念心理學。持平地看,我認心理學可以當作哲學與生物學交流的平臺,並且對教育和管理活動產生重大影響。長期以來,我始終站在哲學的外圍邊緣,以其為謀生工具,但不必進入核心,且有餘暇涉獵其他學問。退休後偶爾兼課,更能融匯貫通,這對我的雜家性格是很好認知途徑,也屬最佳心靈歸宿。
   
認知心理學是上世紀中葉,當計算機科學逐漸興起以後的新興觀點。科學家發現,單就外在行為看,機器可以模擬人,並且越學越像,終有一天在外表上會不分軒輊;要判別二者的差異,唯有穿透外顯行為,到裏面去找內在的原因。問題是心理學家不願意回頭重走探究靈魂、心靈或意識的哲學老路,於是他們想出了跟行為科學、計算機科學相呼應的認知科學探究方向。拿人腦和電腦做對比,電腦只不過在從事快速的計算,人腦卻不斷進行複雜的認知。在我看來,心理學從行為走向認知,多少算是找回一部分的「心」,卻只停留在認知心上,對情意世界仍然鮮少著力。不過這種劃地自限,卻也給了另一批學者廣大的發揮空間,那便是應用心理學領域;尤其是輔導諮商方面,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好不熱鬧!

心理學從事認知研究,雖說受到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啟發,卻也具有一定的哲學背景和根源,那便是哲學核心科目之一的「認識論」。認識論又稱「知識論」,是探討人如何知曉事物、知識如何形成的學問。說也奇怪,我自認還算有幾分哲學頭腦,這門課在大學卻念得很辛苦,成績幾乎就在及格邊緣。對此我們不能不對班上一位深具慧根的同學大為折服;只見他上課時坐在教室前方中央,輕鬆聆聽教授的深刻見解,並不時點頭微笑,而其他人則如鴨子聽雷、不知所云。考前大家找這位奇才惡補,結果不少人勉強過關,唯獨他老兄拿九十八分。此事至今我還是覺得有點玄,只能說他和老師的認知是心心相印、圓融無礙,而其他人總有些落差與隔閡。我不知道認知心理學對此作何解?不過我的老同學後來也跟我一樣在靠哲學討生活,這點我們倒沒什麼差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