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過生物人的問題,接下去探究心理人,也就是從心理面來看人。生物學主要在談動物植物、細菌病毒和基因分子等,心理學卻多以人為對象。心理學自古就是一門考察人心的學問,只是在不同的時期,對於「心」也有著不同的理解。西方的心理學原先屬於哲學的分支,就像科學本來是自然哲學。科學從十七世紀開始從哲學中獨立,並不斷多元分化;心理學則到十九世紀下半葉才從哲學中分出去,並宣稱自己為「科學的心理學」。在這以前,哲學的心理學探討靈魂、心靈及意識;科學化以後,則關注於行為、生理和認知課題。一般常聞「身心」一道講,也有人喜談「身心靈」,但總是把身與心放在一起來思考,這可說是跟我們每個人的經驗相吻合。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也感受到這個在思考的我有一個身體;哲學家笛卡兒有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便是指這種反思。
身心不斷互動,從而影響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先說一個實驗:科學家敎猴子辨識圖形,出現圓形便餵食,出現方形就觸電,猴子馬上學會趨吉避凶。接著把圖形弄擰,圓不圓、方不方,難免判斷錯誤,結果東西吃不著,還挨了幾次電擊。實驗重覆進行,受挫的猴子索性不反應,乾瞪眼。不久猴子死了,死於焦慮所導致的消化性潰瘍。這種情況有沒有一點像現代人的生活處境?生活中的事物不全然是方圓立見、黑白分明的,多半混亂紛雜、渾沌不清,卻要你我下決心、作判斷。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好不容易買到返鄉過年的飛機票,結果大霧攪亂了行程,只好在機場將帶回去送禮的東西,就地果腹分而食之;這是有一年電視新聞的畫面。交通狀況、股市行情、健康情形,在在影響一個人的心情,並且造成生理反應,心理人此刻同時也是生物人。
生活大小事不種因、不結果,越是面對繁複,越要尋求簡約。手機對我多半只用於接撥電話,電腦拿來上網讀寫信件、閱報查資料,還有便是文書處理。我的日常生活以靜制動、一切從簡。我相信「萬物靜觀皆自得」,自我要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際往還秉持「道不同,不相為謀」;好在當老師的生活較為獨立自主,有可能不必媚俗地過日子。原本抗拒不了的誘惑,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現在也因為高血壓加高血糖而克制。心理人的第一個教訓是:莫讓生理不適影響心理,也別拿心理不快破壞生理;身心理當互補,至少要做到不互斥。人生時光有限,犯不著為無謂的人事物傷神。想起大一時在教室吵鬧,被叫到隔壁系主任辦公室挨罵;當他老人家在厲聲數落時,我卻在他的桌曆板上看見兩行字:「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兩句話至今仍然受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