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體外用」是不忘本,而非頑固地堅持己見;外來文化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定不能放棄。從倫理面看人,我們不能一上來就學西方套用原則,而是得從中華文化下的倫常關係觀察起。西方人不講究人間的五倫,卻相當看重人與上帝的天人關係。中國人早先也談論超越的天,後來卻越發重視內在的良知,從而對焦於此岸人間,不多想超性之事。這是典型的現世主義,儒家和道家都很重視;只有外來的佛家,才以輪迴觀處理死後生命,但那畢竟不是華人原有的思想。為了正本清源、推陳出新,我在反思現代人的生命智慧時,把時空脈絡定位在現代華人社會,思想根源則以中華本土文化為依歸。一旦確定我們的立足點,便可以海闊天空地運用中外各種思想及文化資源,而不致無視於我們生活的根。瞭解此點,我便要開始討論倫理議題了。
先說些自己的體驗。我的專門知識養成教育是十分西化的,到天主教輔仁大學念了十年哲學,在大學裏教書三十三年,吸收和傳授的全為西方學問,碩士、博士、教授論文寫的都是最新的科學哲學。但是就在做學問的過程中,有一種思潮影響並且改變了我的思路和作為,那便是「女性主義」。我因為偶然到護理專校兼課,接觸到護理哲學。絕大多數為女性的護理人員,其人力資源幾乎佔了衛生保健人力的一半,卻大多屈居於組織金字塔的底層,被高高在上的男性醫療人員宰制和剝削。為了提昇本身的專業地位,護理界努力發展教育,並不斷建構屬於自己的獨到知識。她們採用女性主義觀點,發現護理應該以陰柔的「關懷∕照顧」為核心價值,以相對於陽剛的「醫療∕治癒」的醫學思維。這是一種「意識覺醒」,對我深有啟發。
護理學所援引的新思想為關懷倫理學,於一九八零年代由兩位美國女性主義學者各自創立。她們的主要貢獻,是顛覆了西方千百年來以「公平∕正義」為基本考量的倫理思想,代之以「關懷∕照顧」的考量。打個比方,十個蘋果五人分,男生不作他想,便決定一人兩個;女生卻可能考慮是不是有人需要補充營養,不妨把自己的一個多分給他或她。前者是基於抽象原則,後者卻考量現實脈絡;此乃「脈絡主義」對「原則主義」之爭,也是女性意識向男性價值的挑戰。倫理學係探討人際相處之道的學問,理當考慮性別因素,過去卻長期忽略它。就像我們長期接受西式教育,相信科學真理,竟然連人文價值也以西方文化為標竿,卻忘記傳統之中仍然擁有菁華。當然華人還是知道四維八德之類教訓,但不見得瞭解其中深意。因此要想反思自己作為倫理人的意義,還是得全面涉獵倫理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