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倫理的三大面向,分別反映出人的三種關切:「環境倫理」代表對自然的關切、「企業倫理」指向社會公義,而「生命倫理」則體現人本精神。中華文化自古便講「順天應人」,古代「天」的概念,在儒家看來意味著道德根源,在道家則以之為自然大化。華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甚至為統治者所喜;至於道家多被視為主流之外的清談高論,屬於閒雲野鶴之議。記得早年在臺北舉辦了一場「國際孔學會議」,以國家圖書館為會場,冠蓋雲集,排場甚大,並由教育部長宣讀總統蔣經國的賀辭。就在同一天,另一場「國際道學會議」也選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辦,邀請副總統李登輝到場致辭,其後還有蔣緯國將軍的演講。那天我覺得儒家的議論未見新意,倒是老將軍的太極陰陽戰略觀,以及副總統從農業專家立場大談環境生態保育,頗能發人深省。
2005年初,我隨團去江西南昌開會,會後在贛北一帶旅遊,到了道教發源地龍虎山讓我印象深刻。該山有一座天師府,依曲阜孔府格局而建但稍小,牆上同樣鐫有五爪金龍。五爪金龍在中國是皇家圖騰,民間不得擅仿,否則大刑伺候;然而也有例外,孔府和天師府便屬之。原來此二府第,分別為儒家與道教始祖的後人官邸;儒道二者幾可視為中國國教,其後代為官均得世襲,且與皇帝一般受人崇敬。歷史上諸多家天下,卻不敵改朝換代;反倒是儒道二教之後,代代相傳至今。當我在天師府看見魯迅所提「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八個大字,的確心有戚戚焉。道教源出道家,雖然發展各異,但卻有跡可循。要探討華人的環境倫理,與其向儒家傳統求緣,不如先通過對於道教活動的考察,再回溯到對於道家思想的爬梳,也許會來得更有收穫。
環境倫理要想受到重視,首先必須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迷思,也就是避免把人始終擺在一切考量的核心。人類站在自身立場去看問題,當然無可厚非;但是不能把問題的解答,同樣訴求自身利益,而必須考慮是否與外在環境相容。人既無逃於天地之間,就該學會如何頂天立地,而非破壞天地。平心而論,中土傳統思想多半提倡敬天、順天,反倒是西方科學技術主張戡天。環境倫理學正是一些西方有識之士,在面臨科技斲喪自然之際的反思所得。然而倫理學家的話,不見得能夠影響大局,要轉變成公共政策才行。許多公共政策的決定,都操在科技專家之手;要他們顧全大局,只有通過倫理教育。目前讓學管理的人修企業倫理、學理工的人上環境倫理、學醫護的人念生命倫理,正是應用倫理學的主要應用之處;而對一般人而言,這些也是開闊視野心胸的實用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