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生活的態度:讓



    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對別人謙讓甚至忍讓,往往是一件困難的事。就拿最常見的開車來說吧,我有時候好意放慢速度讓人先行,卻被視為故意擺道而遭惡性超車。而那些嫌別人開太慢擋道的人,又喜歡用按喇叭或閃大燈的不禮貌行徑趕人。如此逞一時之快,有時甚至可能惹來殺身之禍。美國著名導演史匹柏年輕剛出道時,曾拍過一部電視影片「決鬥」,講兩名無聊的駕駛人在蜿蜒的荒野公路上彼此超車追著玩;他們一人開小自客,一人駕油罐車,小車較大車靈活,所以把大車逗得團團轉;幾回合下來終於惹毛了大車駕駛,打算致小車於死地,結果反倒是自己掉下懸崖而告終。

    全片沒有幾句對白,只見二車追來追去,充滿緊張,絕不冷場,充分表現出未來電影大師的風範。這雖然只是一部影片,其中情節卻可能發生在你我週遭,值得大家警惕。身處於高度競爭的社會,謙沖為懷可說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它可以讓我們獲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開闊視野,無形中也放大了人生境界。在這一點上,道家的理解比儒家來得深刻。過去儒家學者講究「學而優則仕」,在科舉制度下辛辛苦苦通過考試始能在朝為官;而道家人物卻會採取以退為進的作法,到深山裏面去隱居幾年,博得一個「隱士」的雅名,說不定還會有人上門邀請出山為官呢!

    這樣子搬弄心機當然不足取法,但也讓人看見道家的意境較儒家更能出入自如、收放自如。我們生活在中華文化影響下的社會,價值觀不歸儒即趨道,二者皆屬現世主義。佛家則是外來思想的本土化,以其深遠哲理吸引不少讀書人,更拿「西方極樂世界」打動平民百姓的心靈。但我總覺得「輪迴轉世」是跟中華文化不相應的說法,即使身為佛教徒,我仍然不把它當作一件合理的事情看待。人生之所以有意義,正是因為生命有限;死了便一了百了,大家都該學會放下與捨得。常聽說一些認識的人得到癌症,我終究無言以對。四人有一人罹患絕症出現在我們週遭,難怪大家會聞癌色變。

    其實那只不過是一種不太好受的死法而已,但是我們可以將它盡量轉化為好死和善終,妥善的關懷及照顧便是一計。事實上,大部分的死法都令人難受,身心備受煎熬,卻也因此使人們體會出「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而寄望走得輕輕鬆鬆,把地球上的位置讓給其他人。我覺得人死後還要佔塊地甚無意義,一旦輪到了我,就連塔位都不打算進住,遺體燒把灰拿去植樹或拋入大海,清潔溜溜,多麼愜意!這一切後事料理,均源自我的死後「讓位」哲學;其實生前之事亦當作如是觀。
  
曾經讀到報載一則有趣的新聞,講重慶市有一孕婦搭車,車擠卻無人讓位,婦人的先生乃央求面前的中年男子發揮愛心,但是遭拒。不過此人卻指向前排另外一名男子,認為他較年輕理應讓座,結果雙方不服,拿出身分證比較長幼,發現前座五十八,後座六十一,前者只好乖乖起身了。此事發生在中國這個一向講究謙讓美德的國家,足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過我在北京搭地鐵,居然有年輕人對我讓座,令我受寵若驚,卻又不禁為自己早生華髮的老態感到憂心。謙讓是美德,但是在生活態度上謙虛過頭,就變成了虛偽。華人似乎很能適應這種口是心非的謙虛辭令,洋人卻聽得莫名其妙。

    當華人請洋人到家裏用餐,明明桌上一堆菜,口中卻說沒有菜,所以招待不周。洋人心想不是滿桌菜,怎麼沒有菜?再說若真的沒有菜,那還請我來作啥?一般情況是主人說「沒有菜」,客人回以「菜太多了」,如此便賓主盡歡。但是下回當你碰上這種事,一旦主人說「沒有菜」,你也附議他的說法,保證對方一定翻臉。「沒有菜」是謙讓,只有主人能說,客人卻得另用讚詞,這便是中國人的說話藝術。其實這一切都可以聯繫上傳統的謙讓美德,只是用現代西方的觀點加以對照,便顯示出它的可能缺點來了。如今說反話或許要限於戀愛中的女人專利,讓男人去猜透她的心意;其他時機跟別人對話,還是實事求是的好。
 
        用隨筆形式流露出我對於「溫、良、恭、儉、讓」的聯想,又讓我揣摩起孔子年輕時到各國去問政的威儀,以及老來流落街頭如「喪家之狗」的模樣。孔丘為千古聖人,我們則為眾多「剩人」;夫子是萬世師表,而我則忝為一名自我邊緣化的入老教師,跟他沒得比。我私淑的古代人物乃是莊子,其後的典型則有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等人,他們的共通點即是看破、看透、看開,這正是我心儀的生活態度。我雖取儒家之說,卻嘗試用道家精神來解釋;儒道融通,適足以作為華人的生活信念,希望讓大家耳目一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