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所講的五種生活規範,只是借用儒家的觀點加以闡述,希望大家反身而誠,躬行實踐。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規範中的前四種,被孟子提昇至「四端」的層次,猶如人的四肢,缺一不可。尤有甚者,它們還屬於內在的良知良能,天生就知道,也會去做到。這種說法雖然不易獲得科學證實,但卻予人一股激勵作用,願意發心落實各種生活規範。從德性論倫理學的觀點看,「四端」的確屬於人性的道德規範內涵,具有一些本質的意義。相形之下,現在所要討論的生活態度,可算是一套表現於外的待人處世風格;它們可能會受到文化氛圍與時代風潮的侷限,不能一概而論。
規範近乎普遍絶對,態度卻多為特殊相對。我所舖陳的生活態度為「溫、良、恭、儉、讓」,此說出自《論語》,用以描繪孔子去各國論政,所執持的不卑不亢謙虛態度。孔子生活的東周春秋時期,施行封建政體,亦即以周王為天下共主,其下依功祿爵位封土建國,世襲傳衍。儒家生涯理想中的「治國、平天下」,即是希望以讀書人「士」的身分,為諸侯國君所任用,進而能影響及宗主國周天下的政策。孔子年輕時到處去獻策,各國也以禮待之,但卻不曾重用。當他發現自己的理想無法立竿見影,有志未伸之餘,乃改弦更張,通過教育人才的潛移默化,以期達到「爭一時,也爭千秋」的效果,結果成為千秋萬世的至聖先師。
同樣有志未伸卻為後世景仰者還有孫中山,如今兩岸一致推崇他,似可作為打破政治矛盾僵局的橋樑。「溫、良、恭、儉、讓」依字面解,即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等五種美德。放在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社會脈絡裏面考察,有這些美德的人肯定是聖賢之屬;然而拿到西化程度嚴重的現今華人社會看,此類美德反而成為缺點了。現代人講究的是強勢、奪取、競爭、消費、超越,根本不時興保守謙虛,認為那是弱者的失敗表現。不過我在此有意積極提倡這類美德,作為生活的基本態度,與其說是本乎儒家,倒不如歸於道家。
正是因為現代華人的生活態度,太過於追隨西式的積極進取,我才考慮學習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用道家自然無為的態度去加以調適;而由儒家美德所反映的生活態度,多少可予以道家式地常識性詮釋。「溫」字所體現的溫和態度,可引申至「萬物靜觀皆自得」,亦即對生活多保持平和的靜觀態度,順其自然,勿事造作。當然並非事事皆要依此處理,如果真的是那樣與世無爭,就可能會被環境淘汰而徹底邊緣化。在現實生活裏,該爭取的權益還是要爭到底,這主要是指公民的權利、消費者的權益等,至於名、利、權位之屬,還是順應自然的好。
順乎自然的態度是「溫和」,該爭的不爭則流於「溫吞」,後者當然不是妥當的態度。舉例來說,學生考試爭高分、爭第一、爭獎學金都無可厚非,但是這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按步就班地學習。學習功課一方面固然要講究進取方法,另外一方面則應該保持自然而然地快樂學習心情,否則弄得患得患失,可能會得不償失。像求名、得利、逐位之事,有些人顯得樂此不疲;不過有得必有失,想到失去這一切的痛苦,我看還是有所保留的好。溫和的態度通常對事情都有所保留,不會表露過頭;在這一點上,洋人很難體會其意境,而華人更容易對洋人會錯意。西方人不見得個個外向,但是他們的文化卻鼓勵勇於表現的行為。
我曾經到美國短暫留學,上課時只見班上有問題便問個没完,老師也耐心作答,卻因此耽誤了教學進度。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對此頗不以為然,認為問的問題没啥程度,浪費大家時間。但他只能跟我嘀咕,卻不能阻止課堂提問,除非老師有自己的規矩。對照之下,我們在臺灣上課時,學生的表現就很溫和;不但少人提問,即使問起來也平和許多,在洋人眼中則不免覺得呆板。我不想評論孰優孰劣,只想強調民族習性與文化氛圍的因素不應被忽略。溫和的態度雖然可以習得,但是我必須承認,有些人天生性情溫和,有人卻容易急躁不安分,像我就屬於後者。要我處事溫和,我得先學會捺住性子,否則常常把事情搞砸。
不過我對於溫和、柔軟的行事態度,只要不是矯揉造作,還是會加以肯定與認同;這也是我對於「溫情」的看法。在我眼中,「溫情」作為「熱情」的持續狀態,毋寧是件好事;若是成為「激情」甚至「濫情」加以包裝下的產物,則一無可取。後者的典型代表,包括影視節目、商品廣告,以及政治宣傳中的「溫情主義」。溫情主義的弊病,是空泛地提倡一些溫和或溫馴的保守價值,卻忽視社會現實中的不合理現象,而未加以批判。依此觀之,溫和的態度理當是外圓內方,在圓融的態度中,必須帶有一定的堅持,否則就容易流於鄉愿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