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生活的態度:恭



      「恭」指恭敬,孔子一向謹守禮法,表現恭敬;他的確相信這樣子做才應該,而非表裏不一的偽善道貌。打心裏相信便是由衷而發,可以稱之為「敬業」。恭敬的態度要體現出敬業的內涵,就足以與他人和睦相處,達於「樂群」的境地。說到敬業,不少人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作法,視為不敬業的消極態度,我則有不同看法。我認為倘若一名和尚被分配到的工作就是撞鐘,那麼他把這件事當作必要的修行功課,每天法喜充滿地準時撞出宏亮的鐘聲,就表示他是十分「恭敬」的。臺灣有些行業模仿日本人,訓練員工彬彬有禮,結果只見其形,卻未得其神,這乃是未曾「變化氣質」所致。

      日本員工以服從為敬業,如果不得其門而入,還是不要有樣學樣的好。世界各民族皆有一定的習性,華人的處事態度經常會形成「三個和尚沒水喝」,亦即誰也不服誰,即使口服心也不服。一旦不服氣就難以真正服從,頂多作表面文章,外表恭恭敬敬,卻一點也沒有心悅誠服,反倒是危機四伏。像臺灣近年在許多行業都積極推動評鑑活動,就維護消費者權益而言,讓機關、學校、醫院,甚至殯葬業動起來,力求改革創新,絕對是好事一樁。然而因應評鑑必須做到表裏如一,倘若只有表面功夫,事情就容易被戳穿。理由很簡單,主事者沒有恭敬誠懇的心意,員工當然感受不到任何改革創新的卓越效果,評鑑又怎麼能夠順利過關呢?

      「恭敬」的態度如果要表現得令人心悅誠服,就真的需要達到由衷而生的程度,也就是打內心接受。這使我想起古代有一種最重要的德行,在今日是否還站得住腳,那便是孝道。孝道議題後面會系統討論,此處只就恭敬之心的有無來觀察它。「百行孝為先」,表示它是華人立身行道的最高準則,連黑道「竹聯幫」幫規的第一條都是「孝順父母」。如今問題來了,「順」指順從,孝順父母的內涵是「無違」,亦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反父母的意旨。然而「無違」必須以「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為前提,否則父母叫子女作奸犯科也照辦,那便是「愚孝」了。

    所以我建議把「孝順」改為「孝敬」;子女尊敬父母,父母愛護子女。把單向的順從,轉化為雙向的互敬互愛,孝道方能與時俱進,不致落伍。我認為描繪道德崇高的各種態度,雖然屬於儒家的理想境界,卻可以賦與道家式的常識見解。比方說「溫」代表守成不進取、「良」代表自然不矯情、「恭」代表踏實不浮泛、「儉」代表簡約不虛華,「讓」則代表退隱不出頭。傳言中孔子曾經問學於老子是兩人可說是同一時代的聖哲,彼此雖然稟賦氣質不同,開創出來的道理學說也各有千秋,但並非不能融會貫通。

    我的經驗便是力行儒道融通的現世主義,努力活在當下,不去費神思考任何生前死後之事。身為大學教師,我認為在眾人面前講真話,就是我對教育專業所表現的「恭敬」態度。「恭」代表踏實不浮泛,而「敬」則要求表裏如一。在生活的態度上,我們應學會對別人也對自己表示恭敬之意。其實對別人表現恭敬比較容易。外爍的恭敬只要達到形式與內涵齊一即可,亦即對別人在態度上和在內心裏是一致的,如此便稱得上恭敬。而別人也可以從我們誠懇的態度中,感受到那份恭敬之意,許多事情也就容易迎刃而解,進而水到渠成了。

    我想孔子去周遊列國,雖然事後他自認一事無成,但是多少樹立了一種待人處世的人格典範,也就是不卑不亢。孔子終其一生沒有到處去求官做,在後世千萬華人的心目中,卻比任何帝王將相都偉大,這種不卑不亢卻能夠充分自我實現的工夫,值得每一個人學習效法。孔子是如何做得到的?這便牽涉到對自己恭敬之道,也就是躬自內省下的豁然開朗。孔子想在政治上精進不成,接著便轉往教育方面發展,結果立下千秋萬世不朽的功業,這是因為有自知之明。用現在的話講,他體現到最恰當的「自我實現」之處,於是大智慧便得以脫穎而出。

以聖哲為標竿,我反思發現自己屬於晚開竅的人,走了不少冤枉路。看別人二十五歲上下便開始步上為人師表的生涯道路,我卻挨到三十五歲才入行。雖然起步得晚,但依然可以朝向踏實不浮泛的「恭」之理想邁進。好在當老師這一行比較能夠獨立執業,不像一些行政工作要不時跟別人協調。我認為時間便是生命,與其花費在協調業務上,不如用心於培植好學生,同時用功讀書與寫作。年紀越大,體力越不如前,我也越發不喜歡拋頭露面,而是希望開卷有益,以及伏案著書立說。如果能留下幾部值得一讀的書,也就死而無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