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02 / 48)
大智教化在理念建構上採「由死觀生」途徑,但於考察日常生活時,仍秉持常識而順著生老病死次第舖陳。事實上以下所討論有關生存競爭與生涯發展之內容,皆涵蓋於「生」的方面,其餘「老、病、死」則主要發生在人生後期,有必要用生趣閒賞的心態去自我調適與安頓,此即「輕死重生」的真諦。依常識看,「生」既指始點又表歷程;人雖為「向死而生」,但鮮有人真正將此一歷程視為「向死」,而無寧是假定持續地「存活」。至於存活的源頭乃是出生,而每個人的出生皆身不由己,因為此屬父母之決定。華人社會長久流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雖然現今出現少子化逆流,但此等儒家式觀念仍深植人們腦海中,為人父母者還是不時會對子女碎碎念,畢竟他們正是如此一路走來。夫妻一旦決定生育,即有可能為人父母。
我結婚至今三十二年,二人自始便選擇不生養子女,因此不曾為人父母。但根據我的常識之見,要生就應該生兩個,未來子女成長、父母凋零,人口並未增長。此一簡單道理大陸當局最近終於想通了,於執行三十多年「計劃生育」後,決定全面「開放二胎」;請注意是「二胎」而非「多胎」。還記得小時候臺灣也在推廣「家庭計畫」,喊出「兩個恰恰好,一個也不少」的口號,但盡量防止超生多胎。我成家去戶政單位辦理結婚登記時,還得先前往家庭計畫櫃檯報到,在一大堆琳瑯滿目的避孕器材中擇一二攜回使用,並留下聯絡地址和電話。他們連續三年來電詢問是否已生育,告知尚未「做人」成功,對方竟再三稱謝,而結束此一長期追蹤調查。事過境遷,到如今政府還要編列預算,以鼓勵並補助生第三胎的家庭,果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啊!
我雖然自己不想生且堅持到底,但見人只生一個就忍不住想勸進續生,因為獨生子女著實孤單,而我就是如此成長的。父母在我出生未久便離異,我跟著母親生活至八歲她再婚,又過了五年生父把我接過去住,生命裏才出現兄弟一倫。在我有限的經驗中發現,具備手足之親,等於在學校之外的家庭生活裏,擁有著類似教室同窗的小社會,對訓練合群有所助益。話說回來,生太多雖熱鬧也累人,一家四口恰恰好;最好是一男一女,不過兄弟或姐妹也不差,將來只要都找得到配偶就好。大陸由於長期出現城鄉差距,加上務農人口始終佔大多數,傳統重男輕女的偏見揮之不去,使計劃生育下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至今可能有千萬以上適婚男性討不著老婆,從而形成社會問題。我相信生兒育女係受演化機制調控,人為干預有可能出現災難,不可不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