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生存競爭:人生第一齡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01 / 48

大智教化談生論死,「談生」部分開展常識性人生哲理應用以「安身立命」,「論死」部分則深化建構人生應用哲理以「了生脫死」。常識性哲理的應用,係依據人生三階段次第開展,即從出生至謀得穩定職業的「生存競爭」第一齡、自就業至退休的「生涯發展」第二齡,以及退休以後的「生趣閒賞」第三齡。一個人的生存競爭是從不自覺到自覺,一旦自覺則有可能奮發圖強;但在懵懂的孩提及少年時代,許多決策都來自父母和老師,因此我將從父母的決策說起,而整個人生的起點就在於生與不生。父母決定生兒育女才有後續的故事,包括家庭教養及學校教育等。人們會生不必然會養,親職教育遂成大學問;尤其當科學家發現「三歲看一生」,學齡前教養更具有關鍵性。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這一代所受的幾乎完全是傳統教養,卻也不見得比現在的孩子差,西式養育也不一定獨好。

西方人好講「愛的教育」,不能打不能罵,養得孩子個個坐地稱王。偏偏有華人母親在西方社會以「虎媽」姿態管教小孩,雖然產生令人驚異的效果,卻也引起一陣譁然。這固然牽涉到東西文化對人性與教育的假定有所出入,更重要的恐怕是孩子本身的個別差異。俗話說「一種米養百樣人」,生性溫馴的羊兒再怎麼也不會變成吃人的老虎,反之亦然;因此古代「有教無類」加上「因材施教」的理想與方法,在今天看來仍有一定道理。說來慚愧,我因為沒有生養小孩,所以對於親職教育之種種,純屬個人想像下的紙上談兵,頂多包含一些對別人養孩子的觀感。不過對於學齡後的正式教育,倒是頗有自身體驗的看法。這一方面是我從小學念到大學,多少有些印象記憶;另一方面則是曾任教於教育研究所十餘年,教到不少中小學教師。

    依我的常識區分,個體「生存競爭」階段大抵是從出生到就業。其中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由國家提供受教資源,從而降低部分競爭風險;至於有些幸運兒靠著雙親供養念完大學,不啻另外的風險分擔。然而無論如何,身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運作的社會中,每一個體均無逃於成為「人力資源」而遭流動分派的命運,此即走向「生涯發展」階段前的職場競爭。這番競爭有可能速戰速決得以安身立命,例如通過某些實習或考試順利擁有正式職位;也有可能長期載沉載浮不斷嘗試錯誤,到頭來終於修成正果。前者像是過去的中小學教師,師院或師大畢業便能分發教職,前途清楚預見;後者如我退伍後無以為繼到處打工,然後回頭讀博士,當上老師已比別人遲了五至十年。好在如今已屆年退休四載,想來恍若隔世,唯藉書寫以話說從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