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所講的「生活的規範」與「生活的態度」,放在儒家思想的脈絡裏,已然指向「生活的關係」;事實上,儒家最關心的便是人倫關係,這可以分為「五倫」,並順其推行「五教」。「五倫」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而「五教」則落在傳授「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上面。自現代回顧,可以想見「五倫」應是古代儒者反思當時人情狀況所歸納的常識之見,淺顯易懂。而其中又以「君臣」及「父子」二倫最為重要,乃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之說,表示做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必須表裏一致、形式與內涵兼顧才夠格;其餘為人臣、為人父、為人子,亦當作如是觀。
如今距離孔子的時代已有兩千五百年之久,許多當時的觀念,現在不能只憑直覺想像便加以接受或否定,最好還是經由對照比較再作出判斷,才會來得恰當。以「君臣」之義來說,從封建到帝制的歷代王朝,在上位者都擁有絕對權威與威權,臣下一旦犯上,就可能有性命不保之虞,這點在現代以前的西方世界也是一樣。可是時代畢竟大不相同了,目前地球上雖然還存在一些由君王治理的國家,少數仍保有著威權,但終究不像過去那般絕對。所以一旦要討論「君臣」關係,最好先轉化為「上下」關係才有意義,也才有討論的空間。
如今人們多生活在職場中,長官與部屬的上下關係無所不在,有待進一步釐清。上下關係大多依於組織管理而得以落實,今日的組織管理可以分為公部門、私部門與第三部門等三方面,亦即政治部門的公共事務管理、經濟部門的企業經營管理,以及社會部門的非營利機構管理。公部門的從業人員大多為公務員,屬於官僚體系的成員,依法行政,不做不錯,過去多予人效率不彰之感。私部門業者由聘雇員工組成,強調組織管理,以利潤業績為導向,多做多獲,有效率的公司就能成功。第三部門以志願者為主力,由無償的服務奉獻中,得到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量力而為,有明確宗旨和願景者較能吸收成員。
在這三種組織型態裏,公務人員關心考績,企業員工在乎業績,志工團體則看重回饋。由於三類組織型態的任務各不相同,其文化亦有所紛歧;甚至在同一類型的組織內,因為決策者行事風格的多樣,也形成上下關係的文化差異。談公部門的上下關係,我不曾做過公務員,但是當過兵。軍隊組織是最嚴密的公家單位,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命令一個動作;這種上下關係是垂直的,井然有序、階級分明。鬆散一點的公務機關,雖不是用命令和紀律來規範,卻仍然是以垂直指揮為主;上面交代,下面辦事,平行者則溝通協調,但是往往受到本位主義牽制。
我近年因為參與殯葬改革,經常跟中央及地方政府相關單位開會,發覺政策要落實還真有不少困難;加以民意代表的關說或扯後腿,簡直是動輒得咎,卻又不得不做,確是公僕為難。尤其在人少事多的情況下,長官不時激勵部屬相當重要。俗稱「帶兵要帶心」,即使是垂直關係,長官對部屬的關懷之情也不可少。否則弄得離心離德,這個長官又怎麼做得下去呢?私部門由於充滿創造利潤的業績壓力,如果營運與溝通的管道暢通,反倒容易一心一德。在我看過的企業組織中,以直銷業的向心力最強,而獲利甚豐的電子業也不乏齊心協力的誘因。
私部門的老闆是董事長,下面從總經理到小伙計都是受雇者,於是上下關係不全然是垂直的,多少有些傾斜;表示命令不代表一切,協商才顯得重要。此外消費者及潛在客戶更是不得怠慢,尤其是服務業,幾乎完全以人際溝通為服務形式,長官更必須作為部屬的表率,身先士卒,如此上下方能互利共榮。至於第三部門的非營利機構,其概念由著名管理學者杜拉克在一九九零年代發揚光大,真諦為強調某些特定機構不應完全以營利為目的。非營利組織需兼具私部門的成本觀念以及公部門的公益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即為民營醫院、私立學校、基金會和各種民間社團。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第三部門並無所謂上下關係,成員間多以平行方式相對待。基金會與社團靠大眾捐獻維繫,醫院和學校則由學有所專的人員獨立執業;其中雖有階層之分,但並非從屬關係,更不意味官大學問大。以大學為例,校長由教授中遴選,任內協調各部門讓校務順利運作,並穩定成長;任滿回歸本職,繼續教學研究。大學體制屬於同僚管理,而非官僚管理;近年強調校園民主,更有學生代表參與校務會議,教職員工加上學生的上下關係,也就變得更為模糊不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