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與素質
年輕時聽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但是我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同時還以教書為業,卻怎麼也看不出自己有什麼出色的氣質。我曾在校園中被人視為送瓦斯的,甚至走進教室授課被誤認是無聊男子,這多少跟我的不拘小節、不修邊幅作風有關。年近入老的我,當老師三十四年,老毛病想改也改不了,只好就這麼繼續過著沒有氣質的日子。倒是近年發現教育可以提昇素質,讓我有意持續地通過自我教育,以激發生命裏潛藏的素質。在我看來,氣質形之於外,素質深藏於內,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只要用心,氣質也能夠培養;然而再怎樣努力,素質卻難以塑造。如此說來,素質教育不是白費工夫嗎?倒也未必,因為素質有許多種,它構成每個人的稟賦和潛能。有人精於這個,有人在行那個,大家各盡所能,社會方能表現出多元化和多樣性。
大陸上實施的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跟我們的「通識教育」意思差不多,也是在一大堆各式各樣的科目中,湊足一定學分修完了事。在臺灣,念哲學系拿到博士學位的人,如果找不到本行系所的職位,大多就到學院或專科學校去教通識課程,我的教師生涯也是這麼起家的。三十幾年下來,教通識課對我而言早已駕輕就熟,無需多作準備。尤其是「生死學」一科,我已連續講授二十二年,其中還包括兩回空中大學的隔空教學。我不確定通識課是否能夠讓學生變化氣質,但是相信肯來選這科的人,多少具有關心自己和別人的素質,否則不會浪費時間聽我海闊天空地談生論死。老實說,我會走上生死教育的道路,肯定跟我那過度自覺的心理素質有關。記得從懂事開始,我就對性愛與生死兩件事產生焦慮;中年以後對性愛逐漸看淡,卻益發關注於生死。
生死在我看來乃是一體之兩面、一線之兩端,人活著就必須學會面對死亡,難怪哲學家要形容人生是「朝向死亡的存有」。我從事生死教育最大的收穫,其實是自我教育;講課和寫書讓我不斷去建構自己的生死觀,久之居然發現我在五十歲時的心境轉換,竟是回到十五歲的初衷裏面去。回想當年我初次接觸哲學,就被道家和存在主義思想所吸引,乃下定決心報考哲學系;後來經歷三十多年的知識大旅行,終究又歸返當初的起點,只是心境大不同矣!存在主義教我慎重作出存在抉擇,而我則選擇道家自然無為的生命情調。年過半百之後,我益發堅持走自己的路,這不能不說是個人素質在起作用。我有意用這種人生觀去落實自己的人死觀,亦即反映在臨終關懷和喪葬活動上。懂得「慎終」不需要太多氣質,但非常需要豁達的素質,我希望推己及人去發現這樣的素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