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愛的結晶

愛的結晶
   
哲學分析反映出一種「在不疑處有疑」的擇善固執,這絕非窮極無聊的多此一舉,而是退一步想的深思熟慮。比方說現在我們所討論的人生觀問題,大家或許都是從自己的人生立足點開始思考起,這固然沒有錯;但是人生的起點之前其實還有個成因,那便是我們的父母結合受孕而生下你我。當然許多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而我們自己也有機會傳宗接代。但如今已非昔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時代,加上自由風氣大開,生養子女不見得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像臺灣的七夕情人節,報紙竟載有「九月墮胎潮,就從今夜起」的消息;我們不能說這一定是危言聳聽,畢竟每年至此,類似事情便層出不窮。當精子與卵子相遇,並未受到愛的祝福,未來的人生就多少會蒙上一層陰影。

    一般人總認為哲學家是一批空談理論,對世間無所助益的人;連哲學界也意識到這種成見的影響力,於是在上個世紀八零、九零年代的西方國家,乃形成一支稱作「應用哲學」的新興學科,企圖化解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應用哲學的發展重心在於應用倫理學,應用倫理學主要探討三大面向──生命倫理、環境倫理、企業倫理。其中生命倫理經常觸及墮胎、自殺、安樂死等議題,對此我視之為決定生不生、死不死、活不活的難題。其實就墮胎而言,並非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如果不想生,就應該先從事避孕。人類文明的重要指標之一,是把性愛發展成文化活動,而非僅止於傳宗接代;古今中外多少愛情故事和藝文作品即是明證。但是把性愛享樂與傳宗接代真正切割,則是二十世紀避孕工具發明以後的事情。


性愛享受是人生一大樂事,但至少要做到無後顧之憂才好;此外傳宗接代也算人生的圓滿,生兩個小孩換兩個老人,人類方能生生不息。如今大學錄取率已經破百,日後陸續有科系甚至學校要關門大吉。臺灣近二十年少子化趨勢未曾稍減,墮胎流風卻又居高不下;換言之,該生的沒生,不該生的又出現既成事實。由此看來,生小孩的確是人生中一等大事,畢竟人要出生才有人生可言。另一方面,成年人的生活中,有無孩子可謂大不同。對此我必須聲明,自己和太太結婚三十一年半,始終奉行著無後主義;這是我們的人生抉擇,但我並不鼓勵大家效法,不過還是呼籲朋友深思熟慮。我未曾生養子女,但從事哲學思考和教育工作,相信還是可以在這方面討論發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