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飛越杜鵑窩

飛越杜鵑窩

    年輕時看過一部得獎電影「飛越杜鵑窩」,是講精神病院對病人不人道的故事,發人深省,從此「杜鵑窩」一詞即成為精神病院的代名詞。老實說,我對精神病人是深為同情的,有時甚至可說相當認同。因為我在大學重考那一年,經常魂不守舍,整天憂心忡忡;好心同學引介我去接受專業心理輔導,竟被診斷為「有精神分裂傾向」,嚇得我趕緊自我找尋出困之路。我在高中時是個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孤僻少年,結果差點得了精神病。然而解鈴還需繫鈴人,我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下,還是選擇靠讀書來自力救濟,沒想到真的碰上開卷有益、終身受用的好書。記得當時我到牯嶺街舊書攤去尋寶,居然買到一本有四分之一世紀歷史的大陸版舊書──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

那是一冊封面斑駁,紙張泛黃,而且不時發出霉味的老書,卻意外成為我生命裏的一盞明燈。當我翻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明清之際作家張潮在《幽夢影》裏的兩句雋永小語:「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突然讓我感到醍醐灌頂的清涼、當頭棒喝的淋漓,以及豁然開朗的喜悅。此後我至少變得不是那麼濃得化不開了。大學考上哲學系,是自己歡喜的志願;但是過去浸淫在存在主義思潮中,百思不解的人生意義,仍然尋不著答案。直到有一天在系主任桌上,看見日曆板上的兩行字:「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頓時大為釋懷。我在哲學系從大學讀到博士,前後跨越十五年時間,結果讓我成為教書匠,靠吃粉筆灰餬口至今。


    教師生涯一開始有些眼高手低、患得患失,偶然在寺廟裏拿回一些善書閱讀,又如獲至寶地尋著兩句嘉言:「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是啊!一念之間的確可以改弦更張、扭轉乾坤。人者心之器,一個人的想法會影響他的作為。當他做不到,可能是因為根本沒想到。在意念上鑽牛角尖只會坐困愁城,難以自拔。唯有在一念之間自求多福,才能夠海闊天空,飛越杜鵑窩,擺脫掉可能墜入精神疾病的悲慘命運。我以前在護專兼課時,經常取笑男護生,說畢業後只有精神科會收容他們,現在想想不免慚愧。精神科病院或病房是需要專業人員去關注、去奉獻的地方,社會大眾也不要被一些積非成是的刻板印象影響望而卻步。杜鵑窩是人本關懷與照護的重要試煉場所,大家必須深思明辨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