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士與讀書人

士與讀書人
  
年輕的時候讀《論語》、《孟子》,是在一種心不甘、情不願的制式教育下勉強為之,無甚體會,當然也談不上收穫。中國哲學的缺乏系統性,是我那追求條理的心靈所難以契入的。道家思想還算好,拈一些話題,沾幾分境界,便顯得自以為是。儒家思想卻總顯得道貌岸然,不易親近。因此它對我而言,彷彿永遠是書本裏的學問,為了應付考試才必須認真去讀、考過就忘了的那種功課。儒家常被拿來跟道家對照地看,兩大學派都有兩位代表性的人物,曰孔、孟,曰老、莊。我家裏有兩幅人物畫像,一幅是老子騎牛,一幅是莊周夢蝶,印象裏道家這兩位代表都顯得瀟灑不羈。相形之下,孔孟的造型不是出現在書本裏的插畫,便是佇立在校園中的銅像,令人產生保持距離的尊敬。

尤其是孔老夫子。我曾經聽說過有關他休妻的故事,後來一想,老先生吃飯時要正襟危坐,肉若未切得方正就不吃等等習慣,相信天下沒有一個太太長期受得了如此要求,不把先生休了可謂難得。在夫妻感情方面,我寧願相信莊周戲妻和鼓盆而歌的故事,所反映出來一對歡喜冤家的恩愛。作為哲學教師,我更情願認同這些活在千百年前的聖賢,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智慧人物。如今大陸已在全球開辦上千所「孔子學院」,或得以將聖賢的智慧普及傳播。平心而論,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社會上還存在著奴隸,並非人人平等的,他卻想到用仁愛觀念去推己及人,的確非常了不起。孔子的身分稱為「士大夫」,早先屬於世襲的貴族,後來也包括受過教育的平民。


士大夫相當於今天的知識分子;至於受過教育的人,如今滿街都是,已經沒有什麼稀奇了。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在海峽兩岸都做到教育普及,無疑是件大事業。既然人人都要受教育,從事教育工作者當然也不在少數。身為教師起碼的工夫,理當是一個讀書人;進一步的自我要求,則為成就知識分子的恢宏理想。教師的工作為教書,因此書讀得比別人多乃屬必要;更重要一點則是終身行之,日益精進,不可偏廢。而在博覽群籍之外,當老師的更需要自我養成明辨是非、知行合一的今日士大夫,也就是「後現代知識分子」。「後現代」意味「有容乃大」,「知識分子」代表「無欲則剛」。讀書人的一般要求是知識豐富、腦筋靈活,知識分子則必須有為有守、風骨崢嶸,這大概才符合孔子的一貫形象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