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水子供養

水子供養

第一次聽到「水子供養」的說法,是佛學專家萬金川教授告訴我的;他對日本文化甚有興趣,同時也很有研究。經過他的說明,原來水子供養類似於臺灣的嬰靈祭拜。所謂「水子」即指像水一樣流失的孩子,也就是因為自然或人工流產而夭折的小生命。日本每年有近兩百萬人墮胎,這些準媽媽多少會有些於心不安,於是到寺院廟宇裏去作功德,為小小亡靈祈福,希望他們早日投胎。臺灣的作法則是到廟裏打造金牌消災贖罪,目的同樣是安撫亡靈,並且安頓自己的心。「萬法唯心造」,水子供養或嬰靈祭拜的活動,是真有其事,還是心理作祟,佛教界自有說法。有意思的是,西方人把它當作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豐富素材,甚至有英文學術論文及專書問世。

雖然在美國墮胎與反墮胎人士壁壘分明,但是自由與保守觀點的支持者,皆各有理論依據,並且為此爭辯不休。反觀我們的社會,墮胎依然,祭拜仍舊,就是沒有理性的論辯。相關議題在美國可以影響總統選情,在臺灣政界卻乏人問津;這是否可看成是,我們尚未發展出一套嚴謹的生命倫理論述與文化?有人說臺灣的民間信仰,常停留在功利信仰的層次;環視現實,這話似乎不無道理。記得以前我在嘉義鄉下教書時,進城總會經過一間鄉間小道,路邊有座供奉「水流媽」的小廟。此廟平日大門深鎖,一週卻有兩個晚上香火鼎盛,車水馬龍,原來第二天香港六合彩要開獎,善男信女多半前來求取明牌。「水流媽」即女浮屍,鄉民怕其變為孤魂野鬼到處作怪,乃立祠祭之。


小祠堂日久演變成陰廟,常靠些旁門左道的名堂來吸納信徒,求明牌如此,拜嬰靈又何嘗不是?問題是不種因、不結果,與其墮胎後再來祭亡靈,為何不事先做好防範措施,非要傷身又殺生,既傷害母體又扼殺小生命?平心而論,我們的性教育的確做得不夠,老師不好意思談論它,學生卻拼命去做愛做的事,讓女孩的身心都受到折磨,而男孩有時卻一走了之。我有時不禁納悶,這那裏算得上是愛?人們不是常說「愛她就不要害她」嗎?小兒女的故事,有時候並非兩性平等的;女孩子表現得世故、開放,卻不免吃暗虧。留住男人的心,並不一定要靠身體去換取,除非兩個人講好遊戲規則──從事「安全的性」。讀者朋友同意我的看法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