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與人腦
一九九零年代初期,我曾經因為配合學校人力資源的分配運用,而被編入資訊管理學系服務兩年,擔任代理系主任的職務。那年頭臺灣的資訊科技方興未艾,相關科系蔚為熱門,年輕人拼命往裏面鑽,以為考進資管系便會前途一片光明。為了讓我的哲學邏輯專長,能夠跟資訊、電腦之類學問有所關聯,我安排自己去教一門基礎科目「理則學」。起初對資訊科技幾乎一無所知的我,看見資管系專門課程中有一科叫做「數位邏輯」,便自以為是地認為它跟理則學有關。本來嘛!理則學便是邏輯,而邏輯可以符號化加以演算,這種符號邏輯我在哲學系學過,當時稱為「數理邏輯」。記得教授教給我們許多推演公式,大家算得不亦樂乎,卻完全不解其中味。如今出現一門數位邏輯,我還以為就是數理邏輯呢!
其實二者也的確有些關聯;不過「數位」一辭在近三十年前,並不像今天這樣無所不在地流行。後來我才搞清楚,數位邏輯是指電腦硬體電路設計的邏輯結構。電腦不像人腦的計算使用十進位,機器運用開關原理,採用二進位設計,一開一關、開開關關,就是如此這般地運作無礙。「電腦」其實是個不完全適當的英譯,它的原意應該是「計算機」;再大再快的電腦,到頭來還是在作冗長繁複的計算,無甚神奇之處。人腦便不同了,不按牌理出牌的情況比比皆是,雖然比不上電腦精確無誤,卻絕對有趣得多。記得我到資管系的頭一年,教過一名高材生。她的聯考總分高得足以進入國立大學,卻選擇念私立學校,也就當然成為系狀元;不但躍登校報新聞人物,還拿到一筆可觀的獎學金。
這麼優秀的明日之星,後來竟然跟我一道離開資管系。我在系上待了兩年,而她則在入學後兩年,申請轉系另謀他棲。理由無他,興趣不合而已。這件事帶給我很大的啟示:對大多數人而言再熱門的科系,也可能對少數人是冷門。不少人認為像電腦資訊這類熱門的事物,如果不沾上點邊,恐怕就註定要落人之後。問題是,懂得用電腦卻不一定要靠它當飯吃。人腦是變化多端的,世界是海闊天空的,進科系、選職業不一定要跟著時髦流行走。生命裏除了邏輯推理外,還包括倫理道德和美感藝術等方面;這些屬於價值判斷的活動,電腦不一定幫得上忙。生涯規劃還是以本身興趣條件為依歸,莫要隨波逐流以致蹉跎時日。一旦我們當上老師,也應該把這點觀念教給學生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