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人性與人格

人性與人格

我的思想啟蒙教育不是誦記「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經》,而是有注音符號的中國古典小說改編故事書,以及以古裝人物為角色的漫畫書。小時候陪伴母親去票房練京劇,還經常上劇院看戲,到如今我還記得一些小花臉丑角的臺詞。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中華文化」不是以道貌岸然的老夫子形象出現,而總是在一些稗官野史或者怪力亂神的世界中流露。讀初中時沉迷於集郵,甚至於在高中聯考前夕,還狂熱到大清早去郵局門口排隊,買第一次發行的「清明上河圖」郵票。高中以後注意力轉移至當代文學作品,跟兩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到各大小圖書館和牯嶺街舊書攤去挖寶。印象裏我大概遍讀了政府遷臺後二十年間,所有刊行的長篇小說。然而就在同時,一種西方流行思潮源源不絕地流進我的生命,終於讓我決定投考哲學系而非中文系,那就是存在主義。

老實說,我讀哲學系並非為了標新立異,但的確是嚮往特立獨行。我始終不相信有普遍共通的人性,更希望彰顯自己的人格特質;這使得我一開始對哲學中的倫理學不感興趣,反倒是被屬於科學學科的心理學所吸引。加上我對身上這幅臭皮不甚滿意,更為不能自已的胡思亂想所苦惱,就讓我有心對生物醫學和精神醫學的議題多所瞭解,目的只不過想使自己從顛倒夢想中解套。這些原本為了不滿自身現況的知識探問,到頭來竟因為我在其他方面無能為力且一事無成,而順水推舟般地把我導入學術教育的途徑。但是我在大學中教學研究三十餘年,很慚愧地確定自己根本稱不上學者專家,更非稱職勝任的教師,一切只不過是個體人格特質與外界現實環境的互動流轉而已。

        在東西方哲學史當中,我最心儀的兩位哲人乃是莊子和叔本華。他們的立身行道,不見得符合大多數人認同的倫理道德人性標準;但卻不失其真性情人格特質,成為千百年來的幾顆明亮孤星。歷史不應只是由帝王聖賢所造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當家作主。用近年流行的話說:「走自己的路!」但是一個人若想走出自己的路,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它的真正意涵並非「我行我素」,而是「存在抉擇」;也就是把人生責任一肩扛,讓命運操之在我,不假手他人。後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乃是多元價值的被肯定,於是許多人開始追求「個性化」。個性化正是自身人格的反映與體現,但不一定成熟。成熟的人格理當作出深思熟慮的特立獨行,不是媚俗地追逐時髦流行,而是學會孤單走自己的路,並且享受獨處之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