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大致分為五個時期:古代、中世、近代、現代、當代,一般公認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為「西方哲學之父」,就以其出生的公元前624年為哲學之始。至於邁入中世及近代,則分別以西羅馬與東羅馬帝國滅亡的476年及1453年為標竿。有意思的是,轉進現代及當代,又是取兩位哲學家黑格爾與尼采去世的1831年和1900年為代表。黑格爾之死意味大體系哲學的式微,尼采則讓當代具有後現代之姿。後現代在二十世紀逐漸醞釀及開展,由於它跟現代維持著既「歷時」又「共時」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遂呈現出一幅令人炫目迷惑的哲學圖景。在上個世紀百花齊放的鋒芒當中,波普擇善固執一以貫之地走向重建大體系之路,予人不知如何為其定位之感。既然我曾研究他的思想並撰寫碩、博士論文長達十載,便自視為其私淑弟子,而他也算是我在學問道路起步時精神導師。
長久以來,哲學的基本分科不外形上學、知識學及倫理學,十七世紀發生科學革命,形上學之中的宇宙論,以自然哲學之名脫離哲學而成為自然科學。此後哲學的內容主要是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到如今價值論包含倫理學與美學,仍有其發揮空間;認識論則銜接上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正在另謀出路;唯有本體論仍保存著最純粹的哲學探究精神,那便是堅持「形而上者謂之道」。波普早年作為「維也納學圈」的同路人起家,該學圈一路嚷嚷要消滅形上學,波普不但沒有隨聲附和,甚至從中年起便一步步走進形上學,開始打造他心目中的「思辨物理學」及「形上生物學」,代表論述正是他的「三元世界」觀點。傳統形上學有一重大的「身心問題」,即追問身體與心靈究竟為一抑或二;科學家傾向化約歸一,哲學家有些保持為二,波普則標新立異加碼至三。
三元世界觀是在古典心物二元世界之外,再添加上「人造的文化世界」,指出它跟人類身體與心智可以交相為用,不斷演進發展。中年的波普對量子物理學著迷,老年後他又向神經生物學求緣,甚至跟諾貝爾獎科學家艾克力斯合撰《自我及其頭腦》一書,有趣的是後者堅信靈魂的存在。其實懂一點哲學的人,大多聽過「唯物」、「唯心」等說法,表示有哲學家認為是物質或心靈決定了一切,這些都屬於一元觀。楬櫫「我思故我在」命題的笛卡兒,則因為強調身心二元觀,為現代醫學所推崇;但醫學看見的是身體作為一具可以修補的機器,而非笛卡兒所假設的身心通過腦中腺體交互作用。三百多年後,波普找了一位相信靈魂的大科學家合作寫書,並加碼提出三元觀,使他成為真正的形上學家。他主張物質、心靈以及文化世界都是「真實存在」,的確重現了大體系哲學的恢宏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