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學思憶往 15:自我與頭腦




    服預官役時分發至化學兵學校當教官,遇見兩位化學高材生,分別均以第一名畢業於臺大化學系及農化系,我在他們身上看見作學問的兩種型態:頓悟型與漸修型。化學系的擅長抽象思考,看他邊聊天邊解數學題,運行不悖且樂在其中;農化系的拿出考大學時的筆記給我看,既有系統又十分詳盡,充分展現其一步一腳印的踏實。後來前者赴美改行習醫,返臺從事醫美;後者則繼續念生化,回來當上研究所所長。這是我這輩子唯一近距離觀察第一流頭腦的機會,大伙兒同一寢室十五個月。承蒙他們不嫌棄,更對我這個搞科學哲學的另眼相待,也許我也是他們這輩子唯一碰到的哲學人吧!一種米養百樣人,每一顆頭腦都體現出不同的自我。這正是哲學裏的「身心問題」,我拿來從事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以英國哲學家波普的《自我及其頭腦》一書為藍本,題為《自我與頭腦》。

    身心問題既為生活常識,也是尖端知識,更屬大智大慧。每個清醒的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具身體,心理思維狀態便在其中順利運作;一旦醉酒或神智不清,行為就會脫序。身體與心靈相互作用及影響看似平常,卻是科學中最深刻難解的問題,畢竟用我們的頭腦去解答它是如何在運作,恐怕有其邏輯上不逮之處,此謂之「葛代爾證明」。好在我初嘗為學滋味,就在有意無意間,展開未來四十年始終如一的治學態度,亦即「借題發揮」;用比較文雅的說法,「六經註我」是也,這便是我所指的大智大慧。哲學乃「愛好智慧」的學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涉足經營了大半輩子,大致便屬自我與頭腦相互作用的歷程。尤有甚者,波普認為身心之外還有第三種力量在作用,那就是人類文明與社會文化。它也跟我們息息相關,不能忽視;身體、心智、文化三者,構成他所指的「三元世界」。

    波普是一位高壽的哲學家,一生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他雖以科學哲學的創見立足於學界,卻因為捍衛一套「開放社會」的政治哲學理想而廣為人知,甚至因此受封為爵士,並持續影響英國的政黨政治。他出生於維也納,年輕時學數學和物理,曾為「維也納學圈」的同路人,卻也對之批判不遺餘力。學圈提倡「邏輯實證主義」,波普認為其中有重大邏輯缺失,遂堅持「邏輯否證主義」;觀察及實驗無法窮盡證實每一現象,但只要推翻一次就等於證偽而否定全部。照說以我在邏輯方面所學不足,根本不可能研究波普的思想;好在他活得夠長且興趣廣泛,老來竟走向「形上生物學」,大談身、心與文化「三元世界」之謎,甚至跟澳洲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克力斯合著《自我及其頭腦》,予我極大的興趣與方便,遂自德國郵購一冊,在臺灣土法煉鋼一番,終於順利完成學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