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常識判斷,我相信有所謂天分這件事,尤其是數學或藝術方面的天分,有時真會令人嘆為觀止,望塵莫及,這或許就是教育學家心目中的「多元智能」吧!哲學是「愛好智慧」的學問,依我看來,智慧還可以分為智能與慧見;前者憑天分,後者靠領悟。如今我自認領悟出一套「愛智慧見」,足以自助助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但是在生活智能方面,大概就屬於笨拙的一群。待人接物和日常手藝不用說,連一般的藝術修養和數學能力似乎都矮人一截。結果生活但憑直覺,便宜行事,避重就輕;往往粗枝大葉,卻只當作不拘小節,就這麼一路混到今天。回到求學上面來看,我念哲學的確對邏輯不在行,學科學卻只好跟數學硬碰硬了。說也奇怪,自從修過微積分和統計學後,對高中時期數學一塌糊塗的刻板印象,彷彿有所改觀;尤其是統計學,我還兩度考得全班最高分。
短暫留學那學期,一上來修的都是不需要太多基礎的課,像心理學史和統計學。當時的課還叫「推論統計」,屬於進階的部分,以別於入門的「描述統計」。其實我連入門課也沒上過,系裏大概看我已有碩士學位,可以更上層樓,就讓我一口氣選了兩門統計課,正課加實習。正課老師較嚴,常常交代助教督促大家回家作習題,並不時舉行小考。我剛赴美時,英文不靈光,只能拼數學了,於是猛背公式,勤作習題,不久便有豁然開朗之感,終於考出可喜結果,予教授深刻印象,期末不吝給我“A+”的好成績。只是後來沒能繼續往下念,剛恢復的數學信心便隨之淡化了。沒想到九年後統計學再度出現在我眼前,那是我進商專教書,為工作需要去企業管理研究所進修,必修統計與會計。統計無礙,但至今仍令我納悶的是,會計裏的借方貸方,如何正確分辨左右。
看來會計比統計難搞,不過除商科外,其他社會科學只要能掌握住統計就足夠了;這正是我後來教到的教育研究生,部分走量化研究方向必須熟練的工具。老實說,我雖然學過兩回統計,卻從未拿它來作研究,因此碰到去口試量化論文,僅能避重就輕地問幾句。另一方面,也只是勉強跟質性研究詮釋方法的哲學背景沾上點邊而已,說來我對社會科學還是相當外行。但我終究研究的是科學哲學,連帶對科學史也有所好奇。稍事涉獵下,得知統計學係源自拿破崙掌權後,法國為大規模進行人口普查所需而逐漸形成;而會計學則是在文藝復興時代,歐洲沿海國家向外展開商業活動,為算帳而使用簿記,進而形成一整套嚴密的會計制度。教通識課多年的我,曾想過若跟各門科學的學生,講述他們本行的歷史故事,或許更能呈現知識景深,並強化學習興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