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學思憶往 24:開放社會




    簡單地說,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便是「實驗以驗實」,用觀察和實驗來「證實」自己所提出的假設為真。這點在波普看來,怎麼說也難以滿足邏輯對必然性的要求,因此並不「踏實」。於是他從一開始便逆向思考,不主張「實證」而要求「否證」,不打算「證實」而嘗試「證偽」。他這套論述最初問世於1934年,直到六十年後去世始終擇善固執,也令他成為科學哲學發展上的一大里程碑,屬於「邏輯主義」的修正版。由於他的有所堅持,久之遂德高望重,至少有四位諾貝爾級科學家對他推崇備至。但科學哲學終究只是「後設地」考察科學,並不足以對科學研究下指導棋;再說絕大多數自然科學家作研究,幾乎完全無視於哲學批判,歸納法也一直被視為有效的科學方法。如此看來,波普不免是在「知其不可而為之」。但他的持續批判,終究對社會科學產生了較大的衝擊。

    波普的否證或證偽,在他自己看來,其實就是一套高度自覺的「理性批判法」;不斷自我批判,不可自以為是。這一套用在自然科學的物性探究上,作用尚不明顯;一旦用於社會科學的人性考察中,效果立即可見。波普乃藉此對三大前賢的思想逐一批判,他們分別是哲學家柏拉圖和馬克思,以及科學家佛洛伊德。柏拉圖自視甚高,認為哲學家應該當國王,適足以利用厚生、經世濟民,他乃設計了一套「理想國」的社會型態,當作哲學家施展理想之所在。此前人類社會係從氏族、部落到城邦,一路由下而上發展形成,柏拉圖則希望用他所構想的框架,由上而下地安置百姓,並由此預見其後的社會發展方向。波普認為柏拉圖的社會架構凌駕人性,不盡人道;兩千多年後馬克思所規劃的社會主義路線,亦屬異曲同工,他乃將二者皆歸類為「歷史定論主義」予以批判。

    歷史定論主義認為人類的歷史發展,是被寫歷史的人所決定;換言之,是循著一定歷史規律發展的。舉例來說,馬克思根據唯物辯證法指出,社會矛盾必然存在,資產階級會被無產階級通過階級鬥爭所消滅,革命遂基於此一預測而進行。波普自俄國革命的血腥歷史看見,革命黨不啻為率獸食人,因此大加反對,更嚴斥辯證法被誤用。馬克思標榜「科學的社會主義」,波普從科學哲學立場駁斥其不科學。另一位打著科學大旗行醫的佛洛伊德,其言行在波普看來同樣不科學。佛氏以其獨特的精神分析技術診治病患,幾乎百試不爽;波普驚異地發現,佛洛伊德的理論可以出入自如、收放自如,完全沒有被駁斥的可能。能夠被駁斥就是可以被批判,沒有醫療科技或社會工程是萬靈丹,一切必然會出錯,如此方能日益精進,走向更趨完備的科學理論,或是更具民主的「開放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