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我考取輔大哲學系,新生訓練時聽神父主任說,我們主要學習的是「士林哲學」,不免疑惑。當時仗著讀過幾本哲學書,略知有什麼「希臘哲學」、「雅典學派」,都是以地為名,心想輔大不是應該教「新莊哲學」嗎?此事至今仍為人訕笑。好在後來有位學姊去士林的東吳大學創辦哲學系,教的也是士林哲學,總算有些名符其實了。其實「士林哲學」指的乃是高中課本裏提到的「經院哲學」,亦即西方中世紀的教會哲學;有些人不以為然,遂以「繁瑣哲學」譏之。「士林」一辭源自「望重士林」,指德高望重的學者;用來翻譯中世紀教會裏那些埋首作學問的神職人員,倒也實至名歸。尤有甚者,「士林哲學」更指向一位特定的大哲學家,那便是十三世紀任教於巴黎大學的聖多瑪斯阿奎納。他後來被天主教封聖,成為教廷官方哲學的代表,當然屬於輔仁大學的核心價值。
大一時修「西洋哲學史」,從古代講到中世紀,才知道十三世紀的「士林哲學」概括了一個時代傳統,與五世紀前後的「教父哲學」,共同構成中世紀一千年哲學思想的主流。這期間出現了聖奧古斯丁和聖多瑪斯兩位標竿人物,他們分別繼承古代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予以轉化為教會哲學並發揚光大。說到教會哲學,不信教的人或許會敬而遠之;但是若想深刻瞭解西方文明的來龍去脈,這千年思想恐怕無法繞過。君不見現在的大學體制,包括學位授予,全部來自中世紀的天主教會,當時基督新教尚未出現。天主教至今仍是一個體系嚴密的龐大組織,上有教廷和教宗,全球分設教區及教省,主導十餘億信眾,影響既深且遠。從某種意義上看,輔仁大學在臺灣雖為私立,卻屬梵諦岡國立。而教廷自十九世紀便議決士林哲學為官方思想,輔大哲學系當然要以此為宗。
聖多瑪斯既為哲學家又是神學家,二者足以相輔相成,卻不致混淆,反而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貢獻。因為西方思想的兩大傳統,正是希臘哲學與希伯萊信仰。中世千年將之融匯貫通,雖有「哲學為神學婢女」之疑,但僅止於反映時代精神,不應全盤否定。我在輔大哲學系總共念了十年,從學士一路讀到碩士、博士,跟士林哲學對話交流無數,雖然我從未成為天主教徒。由於多瑪斯的士林哲學上承亞理斯多德,他必須歸於「實在論」,而非柏拉圖的「觀念論」,這便讓我找到跟波普哲學的銜接之處。簡單地說,「實在」即指感官經驗可以確定的「真實存在」,而非虛幻想像。士林哲學認為柏拉圖是「基進實在論」,亞理斯多德屬「溫和實在論」,而波普則自封為「常識實在論」;拿波普哲學跟士林哲學進行「對比研究」,就成為我的博士論文創新之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