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學思憶往 32:科際整合




    應用哲學是基本哲學求新求變下的產物,主要出自英語國家,至今僅有三十多年歷史;它的一大特色便是非但不劃地自限,更主動從事跨學科甚至跨領域探究。二十世紀學術研究遵循現代性要求,強調謹守分際;時至二十一世紀流行後現代,撈過界之事早已見怪不怪,應用哲學遂為之受惠。回想我讀博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應用哲學正在萌芽,研究科學哲學既吃力又不討好,稍一不慎便落得裏外不是人。但就在那個仍講究黑白分明的年代,臺灣卻有一個口號常被掛在嘴上,那便是「科際整合」。顧名思義,它讓不同學科彼此盡量統整以發揮綜效,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實際情況下談何容易。事實上此一口號係隨著西方提倡「現代化」而來,目的是打破不同學科的門戶之見,尋求彼此對話合作得契機,共同追求現代化的遠大目標。這正反映出當時努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蔣經國執政後逐漸正視與重視臺灣的前途,現代化遂成為國家發展總目標,大陸則在下一個十年才緩慢起步。但往深一層看,「現代化」的理念其實伴隨著「外來化」與「西化」傳入,近年更匯流於「全球化」之中。這對發展中國家其實是一把兩面刄,既能發展跨國經濟,又會斲喪本土文化。因此要搞「科際整合」雖無不可,但必須保持高度自覺,以免一不小心就被強勢文化收編了。其實在現代化的現代性之內,還流行著一套「主體性」論述;後現代雖有意將之解構,但我卻希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藉後現代包容多元差異的特性,而將「主體」維繫貞定下來,不必隨著解構風潮起舞。但這些看法我一直到半百前後方才有所覺悟,在寫博士論文及到處兼課之際,仍然見樹不見林,走一步算一步。但奇妙的是,我似乎始終受到內在生命情調的影響,在變遷中擁抱著不變的堅持。

    我的某些堅持大多跟主流趨勢背道而行,使自己不斷流於邊緣,更甘於另類,「科際整合」就是我的學術生涯中頭一個堅持。我雖然喜歡漫談人生,然而一旦要作研究寫論文,卻決定講清楚說明白,科學哲學正合我意。在一個智育當道、科技掛帥的時代與社會裏,對科學進行哲學批判大可作文章,但這勢必要撈過界,此時過去涉足心理學與生物學的訓練便發揮作用了。我始終自視為一雜家,好讀書不求甚解,作基本研究力有所不逮,跨學科治學或能有所突破,甚至推陳出新。於是我堅持走向別人想都沒想到的學問之道,生物哲學、物理哲學、護理哲學都是我的收穫。這其中多少有一些科際整合的工夫,尤其是我的教授升等論文,幾乎完全以護理文獻為基礎,不能說我不懂得撈過界。但是我真正努力撈過界還是在晚近,從西方關注回返中土文化,走進「靈性即性靈」的意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