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學思憶往 27:宇宙與人生




    三十三歲時我修完兩年博士班課程,並且通過資格考試,成為博士候選人,可以專心寫論文了。我按照既定計畫,希望對精神導師波普的思想作出全方位的探究,因此擬定一個宏大的論題《宇宙與人生——巴柏的存在哲學》。巴柏就是波普,根據的是當時的譯名,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了。或許是意志集中,力量也集中,我只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便完成一部十二萬字的論文,並且順利通過口試,而於1988年初取得博士學位。必須強調的是,我拿到的是正宗哲學博士學位,而世上幾乎所有的學術研究最高學位,都稱作「哲學博士」。這是基於大學制度在中世紀初創時,科學尚未分化,除專業實務性的神學、法學、醫學學位外,所有的學術都歸於哲學。新儒家學者唐君毅便指出,哲學研究不外「宇宙與人生」二端,以此為主題,研究被視為學術通人的波普思想可謂恰當。

    波普不但治學嚴謹,而且自覺極強,他在七十多歲時出版自傳,便詳列個人著述,使學界便於查閱。西方學者即使研究人文知識,也必須不時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波普也不例外。他的著作等身,請圖書館購書不成問題,但期刊論文有許多在臺灣就難以檢索了,只好出國去蒐集。那年頭還沒有網路,我是利用暑假赴美,在短暫留學過的洛城加州州大圖書館泡了近兩個月,影印上千頁,滿載而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坐擁幾乎所有的波普英文著述當作材料,剩下就看我如何料理出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餚,以滿足口試委員的胃口。而由於我接受了十年輔大哲學系的士林哲學訓練,也必須驗收成果,於是我便以論文最後四分之一亦即三萬字篇幅,從事士林哲學與波普哲學的對比研究。這項對比研究於口試後半年便刊登於期刊上,而論文主體則遲至十八年後才得出版問世。

    《宇宙與人生》於2006年用《波普》之名正式出版,分別以〈哲學的波普〉與〈波普的哲學〉二篇,全方位地架構出一個完整的波普。前者依基本哲學的分類,次第呈現他的形上學、知識學和倫理學;後者則取其特有的關注,有序舖陳他的真理觀、理性觀與實在觀;在實在觀一章的末兩節,勾勒出宇宙論及人生論。我發現:「實在觀落於宇宙論,是一種形上的、常識的信念;落於人生論,則是一種理性的、漸進的要求。整體來看,波普抱持『人容易出錯』的想法,所以對於宇宙世界,他強調明晰而非精確;對於社會人生,他則強調開放而非烏托邦。」這其實也正是我對宇宙與人生的信念。我很慶幸在眾多思想家當中發現波普,自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的十年間,我通過閱讀與研究他的思想,不斷貞定自家本事;雖然後來跟他漸行漸遠,但其奠基作用仍功不可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