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道與隱:白居易




【生死義理 4848

對兼濟與獨善反思再三,並提出一套理念基礎且具體可行的傳統文人,大概只有白居易。白氏生於八、九世紀間的中唐後期,當時朋黨對立加上宦官干政,政治情勢險惡到宰相被暗殺及皇帝被架空,年輕時尚有一番作為的詩人,至中年遇貶見有志難伸,思緒為之一變,開始實踐他獨創的「中隱」之道,從而躲過殺機並安度晚年。在白居易之前有「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林」的傳統,前者係身為高官但不問政事,可遇不可求;後者則道不同不相為謀,卻可能三餐不繼。一介文人既然學而優則仕,則不應輕言放棄,最好是官照做,但更尋思改善個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從而「中隱隱於市」,這便是白居易的獨到發明。他初次被貶為閒官精神鬱悶,只好到處遊山玩水;漸老後則主動找閒官做,從而充分享受獨處之樂。當時制度上設計得有閒官可做,中隱便水到渠成。

時至今日,生存競爭激烈,不可能有閒差事任人挑選,但經過轉化的中隱之道,仍是令人得以獨善其身的方便法門。所謂「中隱」,可解釋為「不積極作為」,但非「積極不作為」;後者乃「打混摸魚」不足取法,前者卻是照表操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倘若和尚的職責只是準時撞鐘,那麼時候到了就去撞,其餘閒事都少管。這點乍看之下似乎沒有責任心,其實卻是最負責的態度。它可視為道家思想尤其是楊朱一派的忠實體現,亦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此種「貴己」精神推而廣之,則人人得以「獨善」,又何須勞駕「兼濟」。當白居易一旦決定走向中隱,就選擇自我邊緣化,盡量靠邊站,而把更多關注落在自己身上,以精進文學事業,同時力行養生之道。白居易與陶淵明及蘇東坡一樣愛酒,自號「醉吟先生」;中隱使他成為三人中最長壽者,活至七十有五。

作為一套人生信念的大智教化,鼓勵中年華人追求中產生活,進而實踐中隱之道;這是中華文化裏儒道融通的遺產瑰寶,只有身為東方人的我們才懂得欣賞。西方也有隱士,但跟宗教信仰與神秘主義脫不了關係;相形之下,中土隱士卻走向「靈性即性靈」的精神生活,不必然要遺世獨立。需要再三提醒的是,大智教化主要針對中年以上成人而發,尤其年過半百之後,自當反身而誠,無向外馳求之誤。個人存在乃係向死而生,一旦由死觀生,便知輕死重生;死生有命,大限之前唯有愛生惜福方為正道。我手寫我心,本網誌講述個人體證之所得,說與有緣人聽。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在現今這個目迷五色、顛倒夢想的時代與社會中,學做一個平實、平淡、平凡的自己,不與人爭,自行其道,自求多福,自得其樂,不亦快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